作者/Chris Dixon 翻譯/ONES Piece 許昕
譯者按:貝比·魯斯是美國棒球史上最偉大的強棒(強力擊打者),整個職業(yè)生涯完成了714次全壘打(一棒子把球打飛出場外),這個1935年的記錄直到40年后才被人打破。對于不熟悉棒球文化的我們來說,也許無法體會到他的偉大,但他當年所理解的棒球邏輯卻被硅谷廣大VC所認同,并奉為真理——貝比魯斯效應。就像貝比·魯斯當年說的:別因為害怕被三振出局,而隱藏了自己潛在的實力。
“如何擊出全壘打:我會使盡全力揮動球棒,并努力完全擊中棒球...你將球棒握得越緊,就越容易正面完全擊中棒球,那棒球也會飛的越遠。我向來揮棒時用盡全力,一擊命中亦或是完全錯過”——貝比·魯斯
對于風險投資的新人們來說,貝比魯斯效應可以算是最難理解的理念之一:
為了建立一個超高回報的投資組合,投資人們必須對每一筆投資進行預期價值分析。令人吃驚的是,各個領域(包括賭馬、賭博以及投資等)的前沿思考者們都在某一觀點上達成了共識,即我們所說的貝比魯斯現(xiàn)象:雖然魯斯經常被三振出局,但他仍然是棒球史上最偉大的擊球手之一。——“貝比魯斯效應:頻率vs量級”pdf
貝比魯斯效應體現(xiàn)在各種投資領域,尤其是風險投資業(yè)。就像Peter Thiel所注意到的那樣:
風險投資的實際回報其實是高度扭曲的。聰明的投資機構往往能夠更好得理解這種扭曲的模型。差勁的投資機構會覺得所有公司生而平等,即有些公司會失敗,有些會停滯不前而有些會自然成長。事實上這一切都遵循著冪次法則。
貝比魯斯效應很難被大家理解主要由于人們往往傾向于主動避免損失。行為經濟學家的實驗曾成功地證明人們在損失一定量的財產后所感受到的失落感遠遠大于他們在獲得等量財產后得到的滿足感。
在討論到冪次法則時,大家往往引用一些眾人皆知的例子,主要原因還是人們很難獲得全面的投資機構回報數(shù)據(jù)。
Horsley Bridge是一家著名的投資機構,并是多家風險投資基金的LP。他們愿意與我分享一份全面的匿名歷史數(shù)據(jù),其中記載了自1985年來他們注資的近百家基金的投資回報。
就像大家預期的一樣,基金的回報是高度集中的:大約6%的項目,即4.5%的投資額,占據(jù)了約60%的投資回報。讓我們深度挖掘一下這些數(shù)據(jù)來看看是什么區(qū)分了基金的優(yōu)劣。
全壘打:如預期,成功的基金往往擁有更多的”全壘打“投資(即投資回報率大于10倍):
偉大的基金不僅僅擁有更多的”全壘打“項目,他們的明星項目往往也會產生更高倍數(shù)的回報。下面的圖表展示了“全壘打”項目的平均回報表現(xiàn):
對于一個優(yōu)秀的基金來說,他們的“全壘打”項目能帶來大約20倍的回報,而偉大的風險投資基金往往擁有能帶來70倍回報的“全壘打”項目。就如Bill Gurley所說:“風險投資已經不僅僅是個追求「全壘打」的生意了,而是追求「大滿貫」了。”
出局:下圖的Y軸體現(xiàn)了投資失敗的項目數(shù)所占總項目數(shù)的比例(譯者注:X軸是基金整體回報率):
下表與上表相似,只是換成用每筆投資的金額來體現(xiàn):
如其所期望的一樣,大部分的投資都是失敗的。風險投資畢竟是高風險的行業(yè)。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條曲線是U型的。 當劣質的投資機構會擁有大量的失敗投資,或者優(yōu)質的投資機構會相對擁有較少的失敗投資時,我們并不會對此感到驚訝。而有趣的甚至出乎意料的是,偉大的投資機構往往會比優(yōu)秀的機構擁有更多的失敗投資。那些偉大的基金完美詮釋了貝比魯斯現(xiàn)象:他們孤注一擲,hit big亦或是miss big。沒人能在從未出局的情況下贏得大滿貫。
本文原載于 cdixon.org,由ONES Piece許昕編譯。ONES Piece是一個由ONES Ventures發(fā)起的非營利翻譯計劃,聚焦科技、創(chuàng)投和商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