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看到這個題目就疑惑了,明明是精明,怎么可能吃虧呢?
大家想一個問題:你與一個人相處,你知道對方很精明,你會怎么做?
當然是處處提防對方了,生怕對方算計你,對不對?
一個精明的人不容易交到真心朋友,就是因為大家都怕精明的人算計自己,如果內心總是提防著,怎么可能敞開心扉呢?
所以,人可以謹慎,但是不要精明。
什么叫精明?
精明就是聰明外露,聰明到大家都知道他聰明。
看到這里,有些人就會發現,精明的人只是聰明,而不是智慧。
因為,聰明外露的原因就是,總是好于表現,總是讓別人先了解自己。
別人都了解你了,覺得你很聰明,善于權衡、計算,非常精明。
這時候,別人的口中雖然說的是盡是夸贊的話,但心里卻對你有了防御之心,因為每個人都怕自己吃虧,都怕被聰明的人欺騙,這是人性。
所以說,我們為人處事,要先去了解對方,而不是把自己先暴露給對方。
精明只是聰明,而不是智慧,甚至是略顯愚蠢的表現。
什么是智慧的人?
人們常說:大智若愚。
一個人看似很愚蠢,但實質卻很智慧。
而精明確是,看似很聰明,但實質卻很愚蠢。
精明的人總是先去獲取,智慧的人總是先去付出。
不會讓自己吃虧,什么事情都會仔細算計,總會千方百計的先得到,所以,顯示出了聰明、精明。但這樣的人格局小,且人緣不好。
先吃虧,先付出,先舍棄利益的人,這樣的人格局大,且會左右逢源。因為別人知道對方不會讓自己吃虧,與這樣的人相處內心是安全的。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道德經》說: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所以圣人是通過生長他人的方式來生長自己。通過先將自身的利益放在一邊方式,反而讓自己獲得存在的價值。他這樣做不是真的不偏愛自己,而是通過偏愛他人的方式,來偏愛自己。
《大學》說: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從根本上來說,若想要獲得,就要先去舍棄,這是事物的規律。
精明的人吃虧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他們總是先去滿足自己,先去獲得。那么,從長遠利益來說,精明人是無法得到大的收益的,所以總的來說是吃虧的。
我們要做智慧的人,要按照規律做事,要明白舍得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