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參加王煜全老師的前哨大會,這個是元旦之前就開始策劃了,不過那個時候定的時間是4月19號,至于為什么改成22號,據開場嘉賓羅胖說那是他下的一個套,也不知是什么樣的哏,反正我自己是放棄了本來要考的基金從業資格考試以及要去上海的行程。
自從去年八月無意間在混沌聽了王老師的一堂大課后深受啟發,此后便一路緊跟,不僅開始關注作為文科生從沒興趣的最前沿科技,前哨專欄、北大分享會、上海私享會、黑天鵝群主持人,以及被遺憾拒簽的美國CES之行,都是積極跟進,認知上的提升、拓展指明了我的投資方向,并不僅僅局限于熱炒的互聯網+,而是科技+。
更關鍵的是奠定了開放擁抱科技的理念,以前分析政策主要是政治派系、人事調動、以及經濟綱領、數據,現在開始著重關注世界前沿科技的論文、以及我國制造業的現狀,并深入其間考察研究,雖然不能和浸潤其間的行業大拿相比,但與各領域大拿的深入交流已經足以讓我對制造業現狀和未來有相對清晰的把握。
昨天文章涉及的政策分析在以前是不會那么深入的,頂多就看個PMI、非農數據,所以要不是王老師和前哨,也就不會在國家產業政策扶持下落實引導基金,更何況要不是美國簽證被拒后的心有不甘腆顏邀請一聚,就不會有關于宗教、人性、科技、投資的交流,也不會有我現在方向清晰的文化事業。
對了,我關于教育的思考就是在上海聽完老師一整天的分享及持續到深夜的深度交流的第二天早上,其時靈感思路噴涌而出,得出“階層固化的征兆始于教育”的結論,富一代開始考慮傳承仿效美國八大滕校,為子女建立屬于自己的私校是水到渠成的事,先是商業對接、再是信任聯盟,繼而資源共享,再深建立子女共同成長的同儕圈,最后聯姻,代代反哺自家的私校,階層就此建立,當時我說湖畔、混沌必然是這個方向,也沒用多久,上周湖畔成立自己的幼兒園。
去年3月份開始約朋友交流,起因很簡單,每天寫作兩個多月后感覺把積攢十年的收獲精華寫完了,于是被迫找人交流尋找靈感素材,那個時候還是以采訪為主,最大的收獲是明晰了“千江有水千江月”的含義,每個人基于自己的成長經歷對同一概念、事物都有獨特的角度,讓我經常有大開腦洞的感覺,也就是從那會兒開始隱約覺得與人交流似乎是不錯的成長方式。
8月份隨古大大參與一場歷時六個多小時的思想夜宴,高密度、高強度、高精度的深度交流讓我受益極大,從那以后如獲至寶,成長的主要方式便是這人工深度學習法,物質、人脈、認知都有了指數級增長,所以我欣喜、感慨、恍惚于自己的成長,過去一年做的不錯,然而愈成長愈焦慮,因為越往上爬,放眼望去全部都是領域精英、行業翹楚,他們在做人品格、認知高度、生活節奏方面都遠不是我可以比肩的,見識過高山,自然會想著見賢思齊,對于一個以成長為最大樂趣的人來說,沒什么比真切的感受到自己有巨大的進步空間更讓人愉快的了,焦慮在我們眼里是唯恐停滯不前的慎獨情緒。
跟前哨的小妹妹聊天得知王煜全老師每天的專欄錄音基本都是張嘴就來、一遍就過,他是咨詢出身,去年11月的分享從早9點講到下午六點,僅中間午飯一個半小時,昨天的大會又是不間斷講4個小時,語調平和、節奏從容,就連以語言稱雄的羅胖都說被王老師的旁征博引、口若懸河折服,就以羅胖的得到為例,看那些專欄大牛們的工作范圍和強度,他們聚在一起對彼此能產生何等樣的助益,如此正向循環,那個同儕圈是什么樣的層次?!再看湖畔大學,翻看一下那些入學同學就知道我為什么會說階層固化征兆已現,然后就是真的焦慮。
再回頭看現實中即便是積極上進的人,要么認知不夠,要么決斷不足,要么執行力不強,經??吹奈乙宦晣@息,卻也無能為力。至于更多的還處在迷茫不知方向的人,還真不是外人可以引導的,得從內心覺醒。
這個世界,高手其實并不多,修煉的方法正確,只需要戮力打磨就是,莫要辜負光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