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看見尷尬癥這個詞是在豆瓣的影評里,隨后尷尬癥就像傳染病一樣感染者越來越多了,直到昨天在我的一篇日記里也出現了尷尬癥的評論,它成功突出重圍吸引了我的注意,不想忍了。
先來說說我那篇推薦動漫的日記吧,這篇最早發在豆瓣上,起因是媽媽群里有人讓我給寶寶們推薦一些好看的動漫,我想推薦動漫的貼不少,但是專門推薦給孩子們的不多,梳理一下發出來共享也算是好事一樁。后來轉到簡書上也是半個月之前的事了,結果昨天被莫名其妙推薦上了首頁,當時我就覺得大事不好,肯定會引起一些狂熱愛國分子的亂噴,結果也確實如此,對于那些人我沒有回應,也不會刪除評論,與無常識的人沒什么好說的。但是有一條犯了尷尬癥的評論說我混淆了動漫和動畫的含義,動漫一詞是動畫和漫畫的合稱,我承認我的推薦只有動畫沒有漫畫不夠全面,但是這位評論者顯然跟我犯了同樣的錯誤,他的動漫是只有漫畫沒有動畫,這個批評背后是動畫黨和漫畫黨曠日持久的爭論,漫畫黨常以一手資料、細節充沛鄙視動畫黨無腦無內涵。
鄙視就是“尷尬癥”最核心的意思:犯了尷尬癥的人對其評論對象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我高冷、你傻逼、我看不起你”。《夏洛特煩惱》三觀不正尷尬,《惡棍天使》裝瘋賣傻尷尬,連《美人魚》宣揚環保都有人尷尬。我當然不覺得這些電影都是滿分好評,只是覺得有問題可以直指問題,鄙視卻是我看不起你還要踩你一腳,比無視的惡意更深。其實比這些片子更爛的電影多了去,這些片子盡管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有一個共通的地方是創作團隊還算用心,對這些片子我覺得作為觀眾可以批評但要有起碼的尊重。
鄙視的背后是智商或者道德感上的優越感。通常一個人在某方面超越別人會有幸福感,但是鄙視鏈里邊的優越感卻不是,因為被鄙視對象通常在世俗意義上比鄙視者成功,鄙視就是我雖然沒你成功、但我在智商上碾壓你、或者我在道德上比你高級。就像你所謂的垃圾片圈錢無數而你只是個無足輕重的影評人,就像豆瓣紅人們最近開始鄙視咪蒙了,因為咪蒙把自己的影響力成功變現,他們卻沒有。所以,鄙視有時候等同于嫉妒,嫉妒是種危險的情緒,羨慕會激發人上進的沖動,嫉妒卻是我不如你我也不許你好,我要把你拉回跟我一樣的地位。
尷尬癥與鄙視還不盡相同,它比鄙視蘊含的多一層的意思是:你不害臊我都替你害臊,有種主人公意識在里邊。我道德感比你高級,我不允許這樣的垃圾出現污染大家的視野。這種唯我獨尊的強權意識本質上與強制灌輸盲目愛國觀和家長包辦子女事務類似,都有鏟除異己的愿望,值得我們警惕。
看到這里也許你會說一個新詞而已,哪有那么嚴重、你是不是像漢語研究會那幫老學究一樣不待見新詞?我不是,況且尷尬并不是新詞。但是我贊同規范使用語言、嚴謹用詞,特別是有話語影響力的紅人和公知們。尷尬癥最早不知是哪位豆瓣紅人用的,豆瓣紅人動輒粉絲上萬,迅速就在粉絲中就像瘟疫一樣擴散開來。或許這位紅人一開始只想表達憂國憂民的意識,發展到現在儼然成了賣弄優越感的利器。有些人手寫怕是未必能將這兩個字寫正確,就敢隨手拿來使用了。一個詞的不當使用或許惡果還不甚嚴重,如果是傳播虛假信息呢?像溫州動車或者天津塘沽事件后不經甄別就傳播虛假謠言引起各方猜忌。擁有話語主動權的人應當負起相應的義務,起碼得對得起信任你的粉絲吧。被紅人們集體鄙視黃暴、戾氣重的咪蒙已經開始用實際行動支持公益事業了,鄙視她的紅人們還在寫軟文接廣告。
不爽就說不爽,不對就說不對,能不能像這樣好好說人話別動不動就犯病了。還愛犯尷尬癥不?有病治病,好走不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