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百年來,哲學家們一直在爭論是否存在唯一的“真相”。
而其實我們更愿意相信,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真相;我們所相信的就是我們自己的真相;起碼,我們有自己選擇真相的權利吧?
真的是這樣么?
1. 認知的局限
1)我們的真相來自何處
在小時候,我們對于整個世界的認知其實都是從父母、同伴來的。從最初的父母教育,到后來的學校教育,在每次我們問這是什么?為什么是這樣?如何才會是這樣的問題中,父母的回答同時也幫助建立了我們最初的基本的認識世界的認知系統。這個系統在隨后的成長過程中,不斷的影響這我們價值觀,讓我們對熟悉的事物和不熟悉的事物產生獨有的偏見。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從小生活的地方會讓我們產生許多地域的偏見,這種偏見如此之深,即使我們并沒有親眼見過,還是堅信不疑。
2)不完美的看法和記憶
我們的記憶和認知都是會出現偏差的。
欲望、興趣和不現實的預期都會對認知造成影響。
有多少次,我們在考試時明明記得書中就是這么寫的并且堅信不疑,但是等到正確答案公布再回到書里去看,卻發現完全不是這樣;有多少次,我們看著電視屏幕中的籃球比賽,大喊那個球出界了,卻發現電視回放清清楚楚告訴我們那個球并沒出界;警察、刑事律師、心理學家都會告訴我們,我們聲稱看到的目擊過程都會發生錯誤,光線、距離都會影響我們的判斷;恐懼、憤怒等情感更是會影響我們的認知。
我們對一個事件所希望的發展結果也會讓我們更趨向于認為事件就是這么發展的;當我們聽一個討厭的人演講時,會傾向于認為他所講授的內容都是“垃圾”。
我們的認知有時候真的很不靠譜,讓我們無法全然依靠它。
而記憶,可能更不靠譜。
當我們對一件事情已經開始遺忘時,再次回想,大腦會自動的用一些我們以為發生但卻并未發生的事件填補記憶中忘卻的空白。尤其是在我們向別人傳授經驗時,我們往往愿意夸大其詞,我們會說一些并未發生但我們希望發生的事,由于最終無法區別,我們就會認為我們夸大其詞的事情真的發生了。
我們的記憶也容易被誤導。一位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讓一群孩子看一個一分鐘的電影,電影中并未出現一頭熊,但當他問孩子們是否在電影中看到熊時,孩子們卻說看到了;他又讓一群成年人看一場車禍的視屏,當他在問問題時故意使用更具破壞性的詞語時,受試者就會相應的過分夸大其所看到的車禍的程度。
3)信息過載
世界是復雜的,充斥在這個世界中的信息更是天量的,而我們處理信息的能力相比與幾何倍數增長的信息并沒有提高多少。即使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專研一個學科,我們可能也未必能跟得上學科變化的速度。
其實,即使是歷史上曾經最聰明的人,現在看來,其認知也被局限在了其所在的歷史時期:
·當17世紀初,伽利略提出太陽系的中心不是地球而是太陽時,他受到了大多同時代科學家的抨擊
·嗎啡曾經作為止痛劑被廣泛使用,后來它被發現會使病人上癮,人們開始研制新的不上癮的替代品,什么被研制出來了呢?-海洛因
4)真相是被發現的,而不是被創造的
以上三個原因,讓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我們創造的或許不是我們口中的“真相”,而是我們所希望相信的執念。
真相是客觀存在的,而只有當我們所相信的執念與客觀存在相符時,他才會成為真的。
真相,往往是被發現的,他并不取決于我們的所知,也不會根據我們的無知所改變或是根據我們的愿望而變化。就像吸煙不會因為我們認為沒事就不對身體造成傷害,偽造的藝術也不會因為我們沒發現而變成真跡。
即使是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我們尚未知道答案,但并不代表真相不存在,比如是否有外星人存在?是否有來生?成功是什么?這些復雜且難以回答的問題,并不代表沒有一個確定的真相來回答他們。
2. 理解因果
在尋找真相的過程中,理解因果關系是最難的。我們經常犯的錯誤包括:把不是因果關系的看做因果關系;發現了簡單的因果關系卻忽視了復雜的;只認為在物質事物中存在因果,而忽視了在涉及人的事務中的因果。要避免這些錯誤,有4個很重要的原則需要我們注意:
1)先后發生的事情并不一定存在因果
大多數的封建迷信都是犯了這種錯誤,比如人們會認為打碎了鏡子、遇到黑貓、或者數字13都是代表不幸運的;不只是迷信,比如今天你的老師突然隨堂測驗,你認為是昨天課堂提問時大家都沒回答上來所以老師才要搞測驗,但可能是這個測驗早已就在計劃之中了。
其實,在這些情況中,人們只是忽視了巧合的存在;同時,我們知道,相關性并不代表因果性。
2)不是所有的原因都是強的且必要的。
在物質世界中,因果性都是確定的。雷擊一座房屋會讓其起火;一個掉下陽臺的花盆砸到地上一定會碎掉;一輛小客車撞向路墩車頭就會變形,這些都是確定的因果。
但是如果是涉及到有人參與的事物,因果就不那么確定了。一旦涉及到人類的情感,結果就不好預測。此時,我們只能說一件事情的發生會對另一件事情產生影響,這時,影響不一定能直接造成結果,但是會促進(invites、encourages、inspires)結果。這讓我想起了盜夢空間中的情節,在一個人腦中植入一個概念,這個概念就會慢慢發展,從而影響他的行為,而這種影響,由于人類的情感和自由意志,其發展方向,就不那么確定了。
3)人類獨有的王牌-自由意志
人類的一個關鍵特征,就是擁有自由意志。這也是為什么一旦涉及到人的事務,結果往往不好預測。
比如,在貧困的社區長大的孩子,也有許多努力學習、認真工作、最終有所成就的。
“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成長環境,但是我們可以選擇自己對待環境的態度和行為,因為我們擁有自由意志。”
但請注意,阻止自由意志應用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我們養成的習慣,習慣會讓我們保持并延續現狀,而不做更深入的思考。比如追逐潮流,我們會因為流行專家、偶像明星的一句話或者一天的穿著就趨之若鶩,且抵抗這種沖動是非常難的。而越是慢慢形成的習慣就越是難以抵抗,在這方面,我很認同一個定理:養成一個習慣需要多長時間,那改掉它,就基本需要相同的時間。
4)因果關系通常都很復雜
我們聽說過蝴蝶效應,一只南美洲的蝴蝶煽動翅膀,美國就會迎接一場巨大的臺風。物質世界的因果關系之復雜可想而知。
而涉及人的事務的因果性可能就更復雜了。
人們可能在不故意的情況下造成后果;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導致后果;因果關系可能是連鎖出現的;
所以,在一系列的原因中,我們要尋找的是所謂的根本原因root cause。
比如為何有越來越多的阿拉伯裔占據了歐洲人口的大部分?
最初是歐洲政府大批引入了阿拉伯裔的人口,那為什么呢?
原來是歐洲本土人口出生率低,而經濟增長需要大量的基礎勞動力,那為什么本土人口出生率低呢?
因為避孕技術的大批應用,并且在城市化過程中,生活壓力大,城市人口生育意愿自然降低,因為孩子成為了經濟負擔。
所以如果我們只是簡單的一句“阿拉伯裔企圖再次占領歐洲”,這樣的說法就很不負責,同時也忽略了復雜的因果關系。
最后,讓我們記住4點建議,讓我們不會過度簡化我們的因果分析:
·一件事很少就那么無原因的發生了:其原因可能是特定的影響,或大或小、或直接或間接、時間空間上或遠或近、或是必然導致或是只是影響
·自由意志是人類事務中很有力量的一個原因
·在一系列事件中,一些影響最終轉化為原因
·在處理與人有關的事務中,結果可能并不可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