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采萍,福建莆田人,出生在一個懸壺濟世的醫學世家。父親江仲遜,乃是秀才出身的儒醫,她還有一個弟弟,名叫江采芹。
江仲遜三十多歲的時候,好不容易,才有了這個寶貝女兒,所以,對她十分疼愛。
江采萍自幼聰穎好學,父親更是責無旁貸地悉心教導她讀書識字、吟誦詩文。
九歲的時候,江采萍就能吟誦《詩經》中的《周南篇》和《召南篇》,還對父親說:“吾雖女子,當以此為志。”
看著一臉稚氣的小女兒,竟有如此高遠的志向,父親翻閱《詩經》,為其取名為“采萍”。
十四歲時,江采萍便能吟詩作賦,她不僅擅長詩賦,還精通樂器,歌舞技藝也是遠超常人,《驚鴻舞》便是她的成名之作,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一個琴棋書畫無所不通的,名副其實的小才女。
待到及笄之年,雖好淡妝雅服,卻也絲毫掩飾不住她的清麗明媚,和那種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飄逸氣韻。
性情高潔的江采萍,酷愛梅花,慈父為了滿足愛女的心愿,不惜花下重金,派人到各地尋找梅樹。很快,江家的房前屋后,就種滿了各種各樣的的梅樹。
在這種環境的熏陶下,江采萍的心底,漸漸烙下了梅花獨有的高雅嫻靜的氣節。
由此,才貌雙全的江采萍,慢慢地成為了周圍年輕公子們的夢中情人,他們常常感嘆道:“不知誰家兒郎有此福氣,能夠娶得采萍為妻,真是三生有幸?。 ?/p>
最終,這朵令人仰視的清雅梅花,飄落到了誰家院呢?享有如此福氣的,正是后來釀成安史之亂的風流皇帝,唐玄宗。
寵冠后宮的武惠妃去世后,太監高力士遵承圣命,不辭辛勞,從湖廣到兩粵,為玄宗物色挑選各地美女入宮,以緩解玄宗的失愛之痛。
高力士到了閩地后,探聽到江家有一妙齡女子,淡雅絕世,超凡脫俗。于是,親自上門,以重禮相聘,攜江采萍回到了長安。
當時宮中嬪妃人數之多,將近四萬,卻都是千篇一律的濃妝艷抹裝扮,華服重飾加身,俗不可耐。
而江采萍的到來,仿佛為這毫無生機的沉悶后宮,送來了一縷難得的清風,她那溫柔婉約的性格,淡妝素裹的打扮,不禁讓人重拾了久違的清爽宜人。
難能可貴的是,才貌出眾的江采萍,并未因自己的與眾不同而諂媚爭寵。
即便如今成為了皇帝的妃子,她依然與梅相伴,就像曾經的家中院落一樣,她在后宮住所的周圍,也遍布梅樹,花開時節,獨自徘徊其間,賞花作賦,怡然自得。
玄宗發現江采萍不同于后宮之中的那些庸脂俗粉,逐漸對她另眼相看,憐惜她對梅花的癡愛,日益寵幸于她,并賜東宮正一品皇妃,稱她為“梅妃”。
此外,玄宗還命人給其宮中種滿各式梅樹,并親筆題寫院中樓臺為“梅閣”、花間小亭為“梅亭”。
梅妃如此狂熱的愛梅之情,時常惹得玄宗戲稱她為“梅精”轉世。
然而,容顏未老恩先衰的事情,在皇家后宮當中,也是屢見不鮮,不足為奇。
承蒙盛寵多年的梅妃,就如同變成了飯粘子的白玫瑰,白月光的恬靜歲月,從此一去不復返了。
花甲之年的唐玄宗,發現了讓他眼前一亮的紅玫瑰楊玉環,為了這顆朱砂痣,他寧可違背綱理倫常,得罪兒子,失信朝臣。
抱著珠圓玉潤的楊貴妃,玄宗自此不早朝。唱首小曲,泡下溫泉,磕點瓜子,撥個荔枝,再看干兒子安祿山,如何扭動他那肥胖的身體,跳出嫵媚的舞蹈,這日子,實在是太快活自在了。
梅妃聽說玄宗這等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的荒唐行徑后,主動覲見皇帝,贈詩勸誡。楊貴妃聞聽后,極為不悅,本來她就將梅妃視為頭號情敵,欲將其早日鏟除而后快。
現在,正好以此事作為把柄,她多番撒潑抱怨,向玄宗吹枕邊風,說梅妃嫉妒成性,分明是和自己過不去,見沒達到預想效果,又幾次加以陷害。
費盡心機的楊貴妃,終于將無欲無求的梅妃,打入了冷宮。
有一次,梅花綻放時節,玄宗趁楊貴妃不在,偷偷地派遣貼身小太監,用梨園戲馬到上陽東宮,請梅妃到翠華西閣相聚。
不料,楊貴妃隨后就通過自己的眼線,知曉了玄宗的不安分,她不宣自闖,氣沖沖地來抓現行,嚇得驚魂失措的皇帝,只好抱起梅妃,狼狽地藏到了屋內的夾墻中。
面對楊貴妃如此咄咄逼人之舉,玄宗臉上實在掛不住了,為了給她一個教訓,就把她趕回了娘家。
等到回頭再去找梅妃時,卻得知梅妃早已被小太監送走了,氣憤的玄宗,居然將小太監賜死了。
冷靜下來的玄宗,還是叫人把梅妃留下的鞋子和頭上插的釵飾,都封起來送還給她。
梅妃問使者說:“皇上是堅決不要我了?”
使者回答說:“皇上并不是拋棄妃子,實在是怕太真撒野?!?/p>
梅妃苦笑說:“怕因為愛我會惹胖丫頭不高興,這不是等于拋棄我嗎?”
風水輪流轉,十年前,宮門前疾馳的飛馬快遞,都是各地進獻給梅妃的梅樹,十年后,宮門外依舊馬蹄聲聲嘶鳴陣陣,進獻的卻不再是梅樹,而是楊貴妃喜愛的荔枝。
觸景生情的梅妃,不知不覺間,竟淚流滿面,她突然想起了陳阿嬌曾以千金求得司馬相如一賦,期望挽回漢武帝的故事。
癡情一片的梅妃,為了打動唐玄宗,也以千金贈與高力士,請他找文人寫賦。高力士礙于楊貴妃的權勢,借故推辭。
梅妃便親自寫了一篇《樓東賦》,隨附白玉笛派人送給唐玄宗。此事依然沒有逃得過楊貴妃的耳目,惱羞成怒的她,請求皇帝賜死梅妃,玄宗不忍,只能沉默不語。
盡管玄宗對楊貴妃癡迷到難以自拔的地步,但他還是對梅妃心懷愧意的,所以,為了安撫她,就命人把外國使節進貢的一斛珍珠送給了梅妃。
再三遭遇打擊的梅妃,回詩《謝賜珍珠》,堅決不受。
玄宗看完詩,百感交集之余,命令樂府為這首詩譜一個新曲子,取名《一斛珠》。
安史之亂爆發后,如夢初醒的唐玄宗,慌忙帶著楊貴妃姊妹、皇子、公主、皇孫、楊國忠、韋見素、魏方進和陳玄禮及親近宦官、宮人從延秋門出走。
其他身在外地的王公貴族,包括困于冷宮的梅妃,皆棄之不顧。
當時,連文武百官都不知道,一國之君已經自己逃之夭夭了。
戰亂平息后,唐玄宗回到京城,此時楊貴妃早已自縊于馬嵬坡,孤單落寞的老人家,再次想起了善解人意的梅妃,立即派人四下尋找。
他還特意下詔,只要有人找到她,官升兩級,賞錢百萬。
有一宦官獻了一幅梅妃畫像,玄宗看過后,遺憾地說:“挺像,只恨不是活的啊,”但他還是在上面題了一首詩,來懷念梅妃。
一天夜里,梅妃托夢給玄宗說:“當年陛下逃難時,我死在亂兵的手上,有可憐我的人,把我埋在池子東邊的梅樹下。”
玄宗夢醒后,果然在溫泉池邊的梅樹底下,找到了梅妃的尸體,外面用錦褥裹著,上面堆著差不多三尺厚的土。
檢查之后,發現梅妃肋下有刀痕,唐玄宗情難自已地放聲大哭,然后以妃禮改葬。又命人在她的墓地四周,種滿了各種梅樹,并親手為她寫下祭文。
關于梅妃的結局,爭議較多,還有一種頗為流行的說法是,唐玄宗回京后,在上陽東宮的井中,找到了梅妃的遺體。她為了守住清白,讓人用白綾緊裹全身,投井自盡。
無論如何,江采萍都如梅花一般,將高雅清香的傲骨芳魂,流傳于世,引人追憶。
—END—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在此謝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