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們家可愛的小保姆和我說,車上的歌聽了那么久,都聽膩了,能不能換些歌啊。牛小寶也連聲附和。
群眾的意愿是如此強烈,牛爸當然要執行嘍。立馬就到網上下載了好多從未聽過的歌曲,里面有首《走著走著就散了》,聽起來還真有點令人感傷啊。
看到大學同學群里,幾十號人,冷冷清清的,偶有話題,熱鬧一下子,氣氛又散如云煙。想當年,青蔥歲月時,大家在一起是何等的熱鬧景象。現在卻罕有聯系,偶爾交流,卻也很難找到當初的那種感覺。
不由在想,為什么會走著走著就散了呢?
人是社交動物,每個人都離不開朋友,都想交到知心朋友。但如果問某人為何會對另外一個人友好,得到的回答往往是:因為我們對事物的看法相似,氣味相投啊。
真的是這樣嗎?美國猶他大學的心理學家做了一項研究,測試兩個朋友對事物的看法,結果發現根本就不是這么回事,他們的共同之處其實就是他們參見過共同的活動。
總的來說,人們所選的朋友往往與自己屬于相同年齡層和相同民族。但是,如果這個朋友就住在隔壁,年齡和民族都變得不重要了。在一項研究中,一組心理學家要求住在曼哈頓北區達科曼小區的居民說出與他們關系最親密的朋友的姓名,結果發現所談到的朋友中,88%都與被調查者住在同一棟樓,有一半甚至與被調查者住在同一層。可見,朋友之間的近距離比他們擁有的共性更為重要。
換句話說,其實不是我們在挑選朋友本身,而是共同的環境(保含了空間環境,也包含了文化環境)在幫我們挑選朋友。
為什么走著走著就散了,實際上是你們走著走著距離太遠了,心也就遠了。
如果你真的在意朋友關系,那就多和朋友們聚聚,多組織參加一些活動吧!
《引爆點:如何制造流行》(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著)讀書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