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在稍早前我在簡書受到「LostAbaddon」網友的邀請而寫這篇文章,其實我一直很猶豫到底要不要寫這篇文,首先我年輕的時候不愛看書,都是看一堆垃圾書之類的東西,就算有看稍微有點水準的圖書我大部份也都忘光光了,印象深刻的也只有那些垃圾書而已(但很奇怪的是,成年以後比較有看書的習慣,但是都是工具書丶方法書和一些散文,而且我覺得這些書似乎也就是看過而已,已經不會對我的人有什麼影響,所以我之前在知乎才會發一篇文問「如果不喜歡看書要怎麼克服」的問題)所以我猶豫很久,心想到底要不要寫這篇文章,因為這樣已經暴露我的水準是什麼樣子(笑),所以我為此考慮了幾個小時。
但是想了之後我還是決定響應這個活動,因為我就是要讓自己認清我自己本身的個性是什麼,我覺得我列出這些書單以後,我跟大部份的臺灣人一樣,是心態相當浮躁而且喜歡跟風以及刺激事物的人,這也顯示出我這個人從骨子里流露出來的庸俗,但是我覺得坦然面對我的庸俗并不是什麼壞事。
所以接下來的文章就來扒一扒反映自我內心庸俗的幾本「照妖鏡」吧。
一丶傲慢與偏見
第一次看這本小說是在我國小六年級的時候,通常這種世界名著有相當多版本,有大人版的當然也有小朋友版的,但是我第一次閱讀這本書時,我看的版本是比較傾向大人的版本(陳玥菁譯,希代出版)真要說起來,我對於這本書的內容其實并沒有多大的興趣,但是我之所以看這本書,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班上那群受歡迎的「精英」份子在下課時間看這本書,所以我也找了這本書來看。想當然爾對於不愛看書的我來說也是翻了幾頁就讀不下去了,我重新將這本書拾起并將之讀完是到我五專的時候,不過青少年時期血氣方剛也頂多了解劇情而不能領會其中意義,即使讀完也沒有什麼用,但是當我能了解這其中意味的時候,我已經對這種書毫無興趣了。
我覺得我之所以會想看這本書并不是真的對這本書有興趣,而是因為在當時我在學校的「地位」相當低,經常被排擠嘲笑和唾棄,所以我對於班上受歡迎的精英份子的生活就非常向往,比方說當時那些女生她們會把校服的肩帶去掉,而我也因此效仿也跟著把肩帶去掉,因為精英份子看什麼書也跟著跟風,似乎也不是多奇怪的事情。
二丶三國演義
讀這本書是在我國中的時候,照理來說一個正常的華人在國小時候就應該要讀完兒童版,但如果不是因為我的班級導師是國文老師,不然我還真的不會去讀這本小說。至於這本書對我的影響,與其說是這本書對我的影響,還不如說是周邊的文創商品對我造成影響,而那個年代哈日風盛行,有很多關於三國的文創商品幾乎都是日本制造,所以我看這本書頂多是了解他的故事,但是對我真正造成影響的是它周邊的商品。
至於造成什麼影響?首先是開啓我對漢學和中國歷史的啓蒙,再來就是一種英雄主義的浪漫和憧憬,以及對戰爭有一種熱血浪漫的幻想(不過這個幻想到五專以後就打破了,詳細請繼續看下去)。所以有一陣子對三國這個題材相當有興趣,甚至我還因此希望我的名字改名叫「謝月櫻」(「英」改成「櫻」是因為當時也很迷日本動畫「庫洛魔法使」,故因此改字)至於為什麼可以查一下,當然也可以從中看出我喜歡的三國名人是誰(Selfshipping?),也可以看出當時的我對愛情的憧憬是什麼。
三丶還珠格格
這也是我國小六年級看的小說,當然是先看電視劇才看小說,當時的我因為在學校不受歡迎有沒有朋友,所以對於里面浪漫的愛情丶冒險和友情都非常向往,但是很矛盾的是,我在看這本小說或者是這個電視劇的時候,心里有一種莫名的怪異感,但是因為當時年紀小,說不清這個怪異感到底是什麼。
後來上國中一年級,教到清朝攻打明鄭,似乎意識到當時的怪異感是什麼,於是對於原本的浪漫幻想轉變為一種冷酷的不以為然。時過多年,這部小說也被大陸重新翻拍,但是現在想起當時的喜歡以及怪異的矛盾感時,我心里不禁竄起一陣強烈的惡心以及微微的驚悚——因為,我們在美化和歌頌入侵者。
四丶達文西密碼
這本是在我五專時期相當紅的書,起先我也沒什麼興趣,但是因為周遭的人都在看所以我也買了一本來看。我看這本書花了一個禮拜多才將這本書慢慢看完,但即使看完以後,我還是搞不清楚這本書爆紅的點在哪。之後有人建議我看同作者的其他小說,但是我努力了很久我還是看不太下去,而之後同樣爆紅的書比方「群」或者是「暮光之城」丶「饑餓游戲」等書,我也是一點興趣也沒有,所以看了很多這類的書以後,我深深覺得大家喜歡的東西不一定是自己的菜,甚至這些東西本身也沒有值得收藏或閱讀的價值,大家的口耳相傳,其實有很多時候也只是一種商業炒作而已。
所以成年以後,除了經典以外我幾乎不看任何流行小說。
五丶大逃殺
我是因為漫畫所以才看這本小說,在臺灣這本書分上下兩集,但是要迅速看完它不是件很難的事情。其實真要說起來我覺得這本書在文筆上沒有很好,只是因為題材可能比較聳動所以才會引起這麼大的話題,但是事實上我不覺得這個故事有多聳動,它并不會讓我覺得作者太超過還是價值觀偏頗,我倒覺得這本書的內容雖然是寫殘酷的事情,但是我還是覺得不夠殘酷,也許是因為文字描寫的極限的關系,可是當我姐或者是其他人看到這本書的時候,他們紛紛覺得這本書的內容太超過,我就開始意識到我的價值觀與其他人的價值觀有很大的落差,因為我從小就活在一個相當黑暗的環境,所以我不覺得這種書的殘酷點在哪里,我甚至覺得這本書似乎還給人一種希望的感覺(尤其是最後的生存者在最後一場戲的橋段),但是別人并不這樣覺得,我想這應該就是這本書會造成話題性的原因吧?從這一刻我就發現,因為生長環境的不同,我與現實環境以及主流已經有非常大的隔閡,如果不是因為之後大學讀夜校變得比較活潑,不然我可能永遠不會融入人群中。
相較於這位作者樸實無華的文筆,下面這本書的文筆和內容就精彩許多。
六丶模仿犯
一開始我是因為這本書的封面有一種驚悚的感覺,所以就忍不住將這兩本書買下手,搬回家以後本來覺得自己是不是腦袋壞了所以才搬這兩大本的書回家,但是當我實際翻開這本書以後完全讓我欲罷不能!就像維基百科所言,這本書講了很多社會問題,尤其是關於性別意識的部分,我看了心里產生了極大的共鳴,我覺得這本書與上一本書不同的事情是,它不需要一種詭奇(?)的架空世界去呈現一種人心的黑暗,而是用一種現實描寫的方式,虛構一個社會案件并反映出當代社會的各種問題,他集合驚悚丶懸疑丶寫實以及社會批判的方式讓讀者深思這些故事所傳達的各種問題,什麼是成功的驚悚小說?如果要我舉例,這本就是。
之前在網路書店知道這本書有出續集,待今年的事情忙完以後,我會好好拜讀這本續作的。
七丶上帝的黑名單
這本是我在五專的時候看的,其實之前有看過一些犯罪文學,但是有些寫得太深(?)對當時還是青少年的我來說有點消化不良,所以看到這本書的時候覺得還蠻不錯的。這本書雖然還是用一種獵奇(獵取新奇事物)的角度去描寫這些犯罪者,但是這本書對於犯罪者的描寫還蠻淺顯易懂的,而且使用插畫作說明而非照片,可以讓讀者在了解之馀也不會因為過於寫實的影像而受到驚嚇,我覺得這蠻適合對犯罪學有興趣但又不知道怎麼入門的人,以及對黑暗事物有興趣的青少年看。不過依照臺灣的法規,即使這種書在如何貼近青少年,但他依舊是十八禁,這讓我思考兩件事情,一個是青少年到底真的需要這麼過度保護,即使連如此親民的書也要拒絕於門外?第二個是,臺灣成年人的思維,不會真的低到必須要這樣寫一個殺人魔才能了解這其中意義吧?
八丶被遺忘的大屠殺:一九三七南京浩劫
其實我也忘記是不是這本書,不過似乎是同一個人寫的。當時我翹課在空無一人的圖書館地下室閱讀這本書,即使到現在一想到這本書的內容我還是不禁倒抽一口涼氣,而當時我在地下室看這本書時,只要一有東西掉落的聲音我會受到很大的驚嚇,原因無他,因為這本書的內容實在是太寫實丶太殘酷,加上這本書有真實照片做佐證,這本書的驚悚度更是直線飆升,當時我看完這本書我當晚就做惡夢。以前覺得所謂的「屠城」只是教科書上的一行文字,直到我看完這本書以後,我就了解真實的屠城不僅僅是一排鉛字,而是一種在太平時代難以想像的人間煉獄。
於是在之前的寫作文章有提到說為什麼人要讀歷史?因為有時候人類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所做出來的事情往往比精心策劃的殘酷更要殘酷,而且最恐怖的事情是這種事情在活生生的人類歷史發生過無數次。如果有人要我說出我自認最膽戰心驚的符號,「一九三七」請記得這個數字。
九丶中國經典紋樣1000
這本是工具書,而且是最近這幾年才出的,但是這本書卻給我很大的收獲,有很多時候我做簡報或者是報告都會使用這本工具書里的素材作為使用。這本書給我很大的收獲是,以前不知道中國的紋樣是什麼,但是因為這本書我可以認出不少中國的絲綢紋樣,當我認識愈多自己文化的東西時,我就愈能夠認可我是一個華人的身份,以及為中華文化的多元性而感到生在中華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大家都會說,但是真的要說中國有哪些文化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中國的傳統紋飾也認不出幾個,要做中國風的創作也只能用西方人凝視的「中國印象」進行創作,而不是真正由自己文化由內而發去了解并創新一件事情。我覺得這本書給我的啓發,就是讓我去了解中華文化的事物,哪怕只是冰山一角,只要能讓我了解中華文化,我便覺得中國五千年來的文明并不是謊言,而我也會更想探索豐富的中華文化以及為我自己的華人身份感到自豪。
十丶解體概要
這本書雖然我只看到一半,但是卻有難以明說的感動。我不知道我要怎麼形容我的心情,但是我每當讀完一篇散文,我便覺得這世界上終於有跟我思想契合的人,并且讓我有種想要深刻了解他的欲望。我想所謂的讀書就是這麼一回事,你要找一本與你心靈契合的書籍并讀出心得,這樣的閱讀才是吸收,才有意義,而我到看過這本書以後才真正覺得我在讀書,因為我直到現在才真正覺得自己有在讀書的感覺,如果有譯者愿意翻譯他其他的作品,我會毫不猶豫成為他的書迷,將他的作品一本本拜讀下去。
以上就是我對於這些書的心得,其實仔細看可以看出來這些評論其實跟這些書本身一點關系都沒有,這也顯示出其實我就是一個沒辦法定下心來閱讀一本書的人,但是從這些書可以看出來我對於一件事情的價值觀是什麼。我想能夠影響人的東西大概只有在青少年時期接觸的東西才構成影響力,當一個人的價值觀定型以後其實很難會有東西去動搖他的思想,所以還是奉勸各位青少年要趁年輕多讀書,多吸收一些課外知識,才不會到了成年以後變成一個相當庸俗,不會體會生活和深入思考的大人。這就是我對這些書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