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華落盡,秋意正濃
——觀摩課后的一點反思
三天的優質課大賽落下帷幕,但我的心中卻像平靜的湖面被風吹起了波瀾。真是余音繞梁,久久不能平靜。
我不得不重新考慮,什么樣的課才是“好課”?這也是困擾自己的已久的問題。盡管以前也聽過關于高效課堂評價,但都時過境遷,印象不深。更主要的是自己沒有好好的理解。一直到現在還是有點迷惘。觀摩課后,真的有撥云見日之感,對“好課”的要求也逐漸清晰起來。
“好課”應該首先是語文課,而語文課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即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必須遵循語文的特點和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可以讓學生以自己的經驗與文本互動。
好的語文課要看一看是否面向全體學生,僅僅關注幾個和自己“配合”較好的學生,那不叫好課,那僅僅是完成了自己的教學任務而已。好的語文課是不是自主、合作、探究方式進行學習。僅僅是老師的表演,學生被動的學習,不叫好課。好的語文課是不是以提高學生的素養為目的,絕不是簡單的授業、解惑。
“好課”是我們語文教學的方向。而具體怎么實施則,要要靠我們的一線老師的努力。
具體到一節語文課是否稱得上一節成功,結合這接天的學習,我覺得因該是這樣的。
一.課堂要有書聲瑯瑯。正在老師指導下,學生一定要閱讀課文,熟悉課文。在讀的基礎上理解、感悟,而不能被繁瑣的分析提問所占據。如果讀書的時間不夠,就難以做到理解與感悟。這次的優質課大賽,無論是文言文還是現代文;無論是科普文還是散文。學生們都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了充分的閱讀。
二.一節課要有學生的合作、爭論、質疑。在一節課上,要讓學生獨立思考,主動質疑。要讓學生學會合作,在合作中質疑,在質疑中升華。作為老師可以不設統一的答案,可以適時的幫助學生自己需求答案。質疑的過程,尋求答案的過程比答案更重要。
三.一節好的課堂,應該是能夠看得到學生顯而易見的提高。課堂的教學立足于學生的需求。以學生原來的體驗為立足點,看一看一節課下來學生是否掌握了新的知識,新的學習方法,學生的認知態度是否有了新的提升等。學生預習就知道的知識,課堂上展示出來,不叫提高。經過學習、爭執、糾偏確認后有新的認識,那才會是提高。
四.好的課堂應該是教學內容與相關文化的結合。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僅要關注教學內容,還要關注承載文本的語言的魅力,同時還要關注與之相關的文化。比如說文言文,不但關注里面的人物,還要知道文言文語言的精煉。文言這個載體與現代文比較,又有什么不同。在教授《愚公移山》一課時不僅要關注人物,還要注重表達形式。這篇采用了神話式的結尾,它反映的是遠古時代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在當時生產力極不發達的條件下,人們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實現征服自然的愿望。如果僅僅是理解是一種精神,還是不全面的。就像這一課的教授者在拓展時,這種精神在今天的作用上下功夫,便是是有點偏題的嫌疑。倒不如注重神話的產生。再如,教授散文是要結合散文的特點讓學生明白,文章怎樣做到形散而神不散的。教授科學小品,老師要設計這樣的問題——如何統一科學實踐的嚴謹和文學的趣味性的等。
五.課堂設計要注重實效。這牽涉到目標的定位、問題的設計、教學環節、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等。例如,目標定位要準確。不能“研讀文本”,“反復朗讀課文”之類的泛泛而談的語言在目標中出現。
?7????]?T9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