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珍惜那個借錢給你的人。
我就不相信你們沒有借過錢給朋友。
我就不相信他們都還了。
哎......
先仰天長嘆一會兒吧。
為我們把錢借出去的傻逼時刻默哀。
1
借錢的時候,他是受,我們是攻。
他那可憐巴巴的小眼神,那皺著的眉頭,那無聲的嘆息,感覺不借錢給他,我們就不是人啊。
好吧,我們一咬牙借了吧。
丫的秒變大爺啊。
我們角色互換,攻受逆轉了啊!
原來軟的他,突然硬了啊。
接下來就換成我們眨巴著可憐的小眼神,我們皺著眉頭,我們無聲嘆息,然而他完全感受不到。
小東自己手頭也不是很寬裕、但有一顆善良的心、多年來、往往是為幫朋友而使自己受到傷害。
小東并不傻,就是見到朋友有急事的時候總喜歡打腫臉充胖子,到頭來,一點好沒討到還不說,最后弄到自己渾身是傷。
在成都浪跡的幾年時間,斷斷續續被朋友借走好幾萬,有些講信用的朋友還好,周轉過來就還了。
但有一些真是手頭有錢也不還,還有的就是干脆人都消失了,現在一共還有好幾萬收不回來。
去年一年各方面形勢都不行,支出和收入又不成正比,經濟也出現了赤字。
現在真的是特么缺錢啊,外面的帳也要不回來,硬是應了一句話:現在欠錢的是大爺啊,得罪不起!
經過了這些事,小東開始反省,朋友的概念怎么就變味了呢?
2
借了錢以后的心情,想催他,又不好意思,無數次欲言又止。
那種心情,就跟暗戀一樣,怕他知道,怕他不知道,怕他假裝不知道。
人生中最難以開口的三個字。
不是“我愛你”。
而是“還錢吧”。
“還錢吧”,這個話無數次滑到了嘴邊,又無數次咽了下去。
微信上,這三個字,打完了又刪,刪完了又打,最后退了出來。
為什么我們不好意思催朋友還錢?
跟我們不敢輕易表白的理由是一樣的。
因為怕話一旦說出口,朋友都沒得做了。
麻痹只有我們在考慮對方的感受。
麻痹真的要憋出內傷。
借錢給朋友之后,我們反而變得小心翼翼。
錢成了敏感詞。
我們不敢說缺錢,不敢說手頭緊,不敢說想買什么。
就怕他會以為,我們一舉一動,都在暗示他要還錢。
我們忐忑地維護著他的自尊,以及我們的友誼。
然而這時候最窩火的事,丫的跟沒事似的,該吃吃,該喝喝,該撩妹撩妹。
弱弱地問,你腦海中是有橡皮擦嗎?
有人說,他朋友借了他的錢去韓國拉雙眼皮,他自己都舍不得,都在國內做的。
他花著我們的錢,去了我們想去的地方,吃著我們想吃的大餐,買了我們想買的包,過著我們想過的生活。
最可惡的是,特么的他還發朋友圈!
不明就里的其他朋友還點贊,還評論,哇,好羨慕啊,我也想過這種生活!有錢就是好啊。
我們看了看手里的泡面,飽含感情地說了一句話:
操他大爺。
3
好不容易在家里排練了好多次,終于鼓起勇氣,跟他說,那個……那個……我手頭也挺緊的,借我的錢,能不能……
我們特么還沒說完,他就不耐煩了,甩出以下幾個常用句式:
你至于嘛,小氣吧啦的,我還能貪你這點錢?
你急什么呀,我會還你的。
多大個事啊,我看你是掉錢眼里了吧。
還有一種,我們才剛開口,他就惱羞成怒了,把錢扔桌上,好好好,別說了,還你還不行嗎。
感覺我們不在乎友情,我們就在乎錢,我們特么不是人,我們是畜生,我們犯了彌天大錯,他沒有打110告我們,是他顧念友情。
搞不好,他還會四處說我們,“太小氣了,就借了他幾個錢,每天催,我算是看清他了”。
這種時候,真的是想嘔出一口老血,噴在丫的臉上。
真想問問這些人,我借錢給你的時候那么爽快、請問還錢的時候你能爽快點嗎?
一旦借了錢,就會有一系列連鎖反應。
幻聽、幻想、幻覺 :
突然有一天,
他!還!錢!了!
他!!還!!錢!!了!!
他!!!還!!!錢!!!了!!!
有沒有一種感覺,這個錢是白白撿來的?!
就跟我們突然有一天從衣服包包里掏出錢一樣驚喜。
完全沒有想過,這個錢本來就是自己的啊啊啊。
然而這樣的驚喜總是短暫的。
好吧,那“怎樣讓對方還錢”這道題有解嗎?
老實說,錢一旦借出去,主動權就不在你身上了!
PS:
最后想對那些借到錢的人說:請你借了別人的錢,一定要記得,因為別人真的會不好意思提醒你。他不好意思,是因為他在乎你。也許你認為這只是錢的問題,可這不僅僅是錢,更是情感。你沒有還的,不僅僅是錢,還有朋友對你的信任。請珍惜那個借錢給你的人。因為他把你看得比錢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