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公司》這本書我看了兩周,不得不感嘆,這本書確實很好讀。
以時間為線索,以皮克斯在創新文化之路上的探索為內核,作者用成堆的事例向我們分享了他是如何走上動畫制作之路,又是如何和同事們一起將皮克斯公司發展到現在的。
我為什么說它是成功學中的一股清流呢?理由有兩點,一是其真誠;二是其豐富得要溢出屏幕來的事例。(我用kindle看的)
先來說真誠。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常常覺得很感動,從作者寫到在猶他大學讀研究生時,每天在機房里席地而眠,只睡四五個小時;到皮克斯的成立、“智囊會議”制度的形成、與迪士尼并購后幫助后者做出的改變和成效;“點評日”的準備和盛況;對喬布斯的紀念等。我能從字里行間感受到作者對于理想的追求,那種發自內心的快樂和純真,對,純真。
幾十年初心不改,多么動人啊。
還有就是作者的人格魅力。比如他在面試喬治·盧卡斯影業時,面試人問他這個職業還有沒有更好的人選,他不假思索地就提了好幾個人名。而被他提到的那些人,面試人都找過,也問他們同樣的問題,他們都說找不到了。
看到這一段時我先是驚訝,然后是感動中浮起一絲愧疚。我小學時就在看心靈雞湯了,網絡上很多厚黑學,少不更事的時候也看過。
這個社會到處到處都在強調競爭,這個過程里很多人會把一些東西丟掉。我不知道自己的還在不在。
扯得有些遠了,作者的真誠還體現在另一點上:他將一些聽起來不是那么振奮人心,卻是真知灼見的經驗和道理也跟讀者分享了。比如讓我印象很深刻的:
- 創意與實現之間有巨大的路要走;
- 僅僅把理念掛在嘴邊念叨,什么用都沒有。唯有堅信理念并實踐理念才有效果;
- 信賴過程的內涵:既要保持自信,又要警惕自我的放松。因為“問題不會在過程中自動解決”;
- 口號只是一種“箱子的把手”。真正重要的是實干的經驗、深邃的智慧以及經歷掙扎磨練才得以參悟的真理。(“箱子本身”)拎把手比拎箱子簡單多了。
這些叮囑就像一盆冷水,倒在因皮克斯的成功故事而熱血沸騰的讀者頭上。任何一本總結經驗的書籍都不免談到自己的成功,否則經驗分享會缺乏說服力。作為讀者,很容易被那些成功故事所煽動,這是人之常情;但這類書籍也容易陷入“只說自己多么多么成功,或者舉一些專業門檻很低的例子來‘證明’自己成功的原因(比如厚黑學)”的窠臼,一旦如此,整本書就沒有什么實用價值了,只是看得爽而已。而《創新公司》則坦誠地分享了這些經驗,后者即使是放在個人身上也適用——作為學生,我們很容易因為一些想法得到老師的贊揚,但想法和實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果僅僅因為自己“有想法”而沾沾自喜,那么自己也很難有進步了。
- 把失敗與恐懼分開
這是另一個對我很有啟發的經驗。我知道失敗不可怕,但做出嘗試的時候、做大作業遇到困境的時候,自己常常因為恐懼失敗而陷入焦慮,而這種狀態只會阻礙我完成作業。(說起來有點像“第三者效應”) 明白了這一點之后,我面對焦慮有了另一個視角。不過也不能完全不受焦慮的影響,慢慢來吧。
再說說書中豐富的事例。我想這對于我的寫作、課堂展示、演講和談話都有啟發。很多時候,特別是分享經驗、說明一個理論時,很容易說到最后變成“自說自話”。這種情況本人是不易發現的,因為TA是最熟悉內容的人,所以下意識里也會覺得其他人也這么了解,其實不是的。所以在表達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舉例子(講故事)或者打比方。這個道理我也在不同場合聽人分享過,看完書后才有了新的理解。將來有一天我真的用上了,理解一定會更深刻。
- 結語
結尾總是應該升華一下,立個志什么的。可惜此刻正值期末,面對席卷而來的ddl和遙不可及的暑假,我心里沉甸甸的,只想“喪”一會兒。
呼,看完作者的一生(中的大部分),關掉kindle,我還要繼續書寫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