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文章的時候離過年還有14天,但凡是有一個人在看了我的文字后,得到一點點改變都不枉費我在電腦旁邊敲兩個多小時鍵盤。今天在GYL廣東學院看到有為同學分享了一個小視頻,主要講的是一家人回家過年,所有人都在玩手機 ?,最令我感觸頗深的是:老父親從廚房端出一晚醬肘子,歡愉的吆喝這“兒子,你最喜歡的醬肘子來了”我想當時父親的心里肯定是,兒子小時候在桌子旁翹首以盼,眼睛一直抓著他手里的肘子,喉結上下浮動,叫一聲謝謝老爸,肘子終于來了。手夾著筷子準備開動的樣子。可是一直到父親把醬肘子端到桌子上都什么發出任何,他心里的一點點聲音。轉頭一看母親的手還在半空中,手里握著一把糖,正在遞給孫子,孫子自顧自的玩著平板,旁邊的兒子真正聊微信,兒媳也不知道拿著手機在干什么。母親看見父親一臉尷尬,連忙從飯桌上把肘子端到茶幾上到:“兒子這是你最喜歡的肘子,你父親守在火爐旁頓了兩個多小時,聞聞香不香”。兒子下意識的說:“媽,忙著呢正在談生意吶”。撇了眼茶幾,把微信發完才向是反應過來一樣。“啊!老爸燉的肘子,嗯,真香,老爸的手藝還是這么棒。來我發個朋友圈”說這開始拍照。兒媳也說要發朋友圈。
要是我兒子這樣,我不一肘子扣到他臉上,去特碼先拍個照,去特碼發朋友圈。老子頓兩個小時的肘子就讓你發個朋友圈。還知道回來過年,你怎么不和手機過年去。回來過年,腦子都在手機里,跟母親說兩句話就向無網絡連接一樣,所有的話都向有個感嘆號在紅色的圈里一樣發不出來。父母的話就像開了消息免打擾一樣,隔個半天才回答或者干脆就沒聽到。是的,比如微信紅包、視頻通話、個人直播
我經常看見我們辦公室里的人經常每個人拿個手機在各種玩,有的時候我確實想和大家聊聊天,一起吹吹牛,可看見大家都在玩手機,我說了一句話居然沒有一個人在聽,我只能尷尬了。隨著我也掏出手機,看看小說,發個微信。
可能這已經成為大家的習慣了,我曾經聽過一句話:手機已經變成21世紀人們的一個器官。可不是嗎?大家想想除了器官還有什么東西是走到哪里帶帶到哪里的,連衣服都要經常換洗,就只有手機是24小時不離身的,連充電都要在身邊跟有甚者帶給充電寶,連充電都不離開身。物的主人同時也是物的奴隸,如果手機有歷史學家她記錄這一段歷史可能是這樣寫的:我們手機 從開始就知道馴養人類,剛開始我們數量很少,幾乎幾千個人才有一個被我們馴化。隨著我們的先祖馴養了一些聰明的人不斷的優化我們的下一代。特別是馴養的一些人還專門為我們成立了集團公司,不斷的優化下一代。現在我們幾乎每一個手機都在訓養一個人,我們要能量了,提醒一下他,他就馬上去給我們充能量。我們想與其他手機交流的時候,叫一下人,這個人就會馬上去編輯短信發出去。早上我們要起床了,叫一下這個人,這個人就會馬上起來給我們按摩。幾乎是我們叫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 ? ?
是不是感覺很搞笑,確實很搞笑,但仔細想想就是這樣,這個人是我,是你,是他(她)也是大多數現代人。
為什么我們的交流什么時候變得只剩手機了?是,手機確實帶給我們很多便利,但是感情的交流真的只有手機嗎?如果說遠的話就不說了,畢竟見面都不方便,我們只能通過網絡聯系一下彼此。那要是近在咫尺,我們還各自拿著手機,就像文章開頭講的,在過年吃飯,都還在發朋友圈。發個朋友圈真的那么重要嗎?把自己想展示的一面展示給大家,可也僅僅是想展示的一面。
我們能不能放下手機,陪家人好好過年
在網絡里你真的能感受到那過年的氣氛嗎?一年到頭能陪父母的有幾天,就連這兩天我們還要討好手機,不停的給他按摩嗎?不一定是嗎?我們可以陪著父母好好聊聊,我們可以聊聊這一年的變化,聊聊自己新認識的那個他(她),更可以聊聊我們的成長。可能我們說的很多她們都不是特別明白,但是她們就是想和我們多聊聊。過年過節不就是一家人歡聲笑語的嗎?難不成還是大家一起低著頭一起玩手機。放下手機,陪家人好好過年,放下手機,你會收獲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