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死更悲哀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是黃武林

背景:

最近大家都在熱議黃武林事件。

起因是這位出身普通,甚至算得上貧寒

的青年,在狂追一輛運鈔車五百米并持磚砸車后,并被車內的安保人員下車后一槍擊斃。

理理人們的關注點:

出身貧寒的打工者vs開運鈔車的安保人員

板磚vs槍具

應先鳴槍警示vs事實上一槍斃命

在社會分層愈發明顯,階層固化愈發嚴重的今天,這樣的新聞,本身就自帶熱點,自帶嗨點。更何況,還搭上了一條年輕的生命。

無論誰對誰錯,人們都在為生命的隕落而惋惜。

直到被媒體報道出其是因為與運鈔車發生剮蹭而怒砸運鈔車。

有人開始認為是黃武林不知道控制自己的情緒,意氣用事,才自釀悲劇。

但在我看來,意氣用事只是表象,其背后是想要出一口氣的欲望。

而比死更悲哀的是,在欲望面前,我們每個人都是黃武林。




拿磚對槍,這讓你想起什么?

我想起了一部電影,一段歷史。

一部上世紀九十年代放映的香港武俠片,很出名,故事背景是清朝末期,我忘記了片名,卻一直記得一個片段:

在一個海邊,有一群盤著長辮的青壯年,皆是目露兇光,一臉殺氣,一手或拳頭緊握,或直指前方,姿態不一而足,但另一手卻皆握刀劍。

海風微起,海浪微動。

而他們的敵方,卻是兩列持槍的外國士兵。

刀起槍響大浪來,刀落槍收義士亡,

而洋士兵也并非毫發無損。

這樣的人物設定,故事情節,人一看便

可知是取材于清朝末期的歷史事件。

刀劍對洋槍,本就是以卵對石。

但是重點不在刀劍,槍炮這些工具上,

刀劍,槍炮都只是使用者的春藥,

關鍵在它們的主人想要拿它們獲得什么。

義士想要自由,想要自己的土地,

想要自己的家親有平安幸福的生活。

舉槍殺戮的那些人呢?

想要的或許是他們長官許給的榮華富貴,也或者只是簡單地為活命。

戰爭是分正義的,但無論正義與否。

爭斗的兩方,都是想要獲得什么。

正如黃武林持磚砸窗,想要的或許也僅僅是出一口氣。安保開槍射擊,想要的是保護車內物品,保護自己,為或者什么。

不同的只是,這是兩個人的悲劇。

電影中,或者確切地說,歷史上的這起事件,是兩群人的悲劇。

相同的是,這兩起悲劇的共因,有個名字叫:

欲望



黃武林也好,安保人員也罷,義士們也好,洋槍隊也罷。

這些人物,論起來,倒有個名稱可以一而概之:小人物。

與之相對的是大人物。

也許有人會說,只有小人物因其自身局限,才會被欲望所累。大人物有大智慧,只會征服,利用那欲望。

其實怕是未必,至少在金庸的武俠世界里,這樣的事,隔個二三章,甚至三五行,便會出現。

武林兒女多性情中人,那一干大英雄,大人物,哪個行走江湖,不是因為江湖中有自己所想要的。

要民族大義的,要名的,要利的,要情的,要愛的,就是有那脫了俗,不要名利,不要情愛,只要自由清凈的,也脫不了一個要字。這個要字,以前叫做“欲”。

喬峰先要報父母殺身之愁,后遇阿朱,又想要愛情,再后知曉自己身世后,又想要助遼王護國,直到最后,自殺亦是想要保全大義。

大英雄一生,盡是為一個“欲”字所推動,所累。

而喬峰自身的能力比之眾小人物又如何?其品格之高,較之眾人又如何?

在欲望面前,哪有大英雄,小人物之分。




武林中的大人物如此,

那些自在逍遙,清高脫俗的大文人又如何?

去那文人的自在山林里逛上一逛。

你且看詩一首:

問余何事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此詩自然飄逸,出自“謫仙人”李白之手。

仗劍游江湖,山間煉仙丹,對月飲美酒,不理凡間事。或許這就是我們所認為的詩仙李白的日常,也因為這種自帶仙氣的日常,真當詩仙自在逍遙,無視甚至蔑視官場。

而事實上他也有步入官場,大干一場的

欲望。而他入山林讀書修仙,也是不愿以科舉入官場,而選擇終南捷徑。

有多少文人羨慕魏晉風流,就有多少文人渴望步入仕途,無論寫了多少無欲無求的詩文,也還是一個欲。

也有真正愿意遠離官場的文人,寒山,徐渭等等。他們遠離繁世,居深山,不修邊幅。但對這種自在逍遙的生活的追求,也是欲。




古之文人如此,今之文人亦是。


一千年后的某天,我跟朋友一起看竇文濤主持的《鏘鏘三人行》。

那期的嘉賓有香江四少之一的梁文道,以及新香江四少之一的馬家輝。這新舊四少俱以文出名。

幾人圍坐圓桌前,頗有幾分圓桌騎士的

感覺。他們談論的是鄧文迪與默克多離婚的傳聞。

對于我們大部分人普通人來說,可能會不喜歡鄧文迪的某些手段,甚至會樂見

她被傳媒大亨識破真面目,落得個家破財失的下場。

至少當時的我是這么想的,也認為,文人,必是更清高。

然而其中一位男士來了這么一句感想:“鄧女士離婚了,其實完全不用擔心,以她現在的資本與影響力,多的是想做她伴侶的人。只是可惜,輪不到咱們。”

語畢,雙手一攤,長嘆一聲:“為什么不是我呢?而另一位則與之相對視,繼而會心一笑。余下那名,素來以文與品相稱為人所贊的男士,尷尬對之。

幾年前我不甚明白這其中的意思,現如今在社會里摸爬打滾的我,有點懂了。

相視而笑的那兩位才是我們大部分人的心態。

說到底,也難逃欲望二字。

只是在面對欲望,你的選擇決定了那一

刻你是什么樣的人。



說什么大人物小人物,分什么古人與今人,說起來我們都不過是俗世中的凡夫俗子。

而欲,本就是人生常態。

所以,薩特才說,他人即地獄。

黃武林只是不懂控制這欲,壞了俗世的規矩,喪了命。

有人定會說我是一派胡言,說人間如此,地獄莫論,還有天上呢?那真正是一片凈土,無欲無求。

對于宗教,我其實知之甚少。但是懂一點基督教是叫人入世,教人愛人如己的,類似于小乘佛教。而那視人生種種如空的大乘佛教,要人今生種善因,來生得福報,不談這有無往生,它為得也是下輩子好好過日子,是欲。而要人無欲無求,也是一種欲了。

面對欲望,無法尋求解脫之道,也或許這世上本就沒什么解脫之道。

八戒,十戒,多少戒,甚或悟空,都是為了幫眾人在這世上尋一條在面對欲望難以實現的時候,更容易走的路。

欲本不可滅,在這點上,面對欲望這個大哥,你我都是小弟。不同的只是姿態。站坐跪爬,要什么的姿勢,看能力,也看選擇。但獨獨不會出現你任意擺布他的姿態。

所以面對欲望,到底該選什么,怎么選?我不知道。

但至少有個底線:莫要傷人傷己。

畢竟,套用《1984》里的一句話: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



ps:欲望本身不是罪,是用它的人決定了是否是罪。

這個道理,有智慧的人一早就參破,

作為笨人,我現在才開始認識到。

文中的“有的人”其實就是我自己,“有的人”所質疑的,正是我過去所認可的。人的三觀總是被自己建立打翻再重塑啊。

真的挺喜歡那句:“不以賺錢為目的的寫作都是耍流氓。”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