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意義上《川北舊事》不算是小說,只是以石頭的視角和片段式情節來反映川北的民俗風情以及80、90后的兒時記憶。
有了昨天的前車之鑒,石頭媽再也不敢放任石頭一個人在家亂整,一大早就扯著石頭衣裳領口,連拖帶拉的把他弄到張婆婆家,這不,石頭老漢兒都要到了,兩娘母才出發。
那時候山里兄弟姊妹多,女娃娃出嫁了,就算是別人家的人了,贍養父母便落在一眾兒子頭上,倒也不是人人有份,一般都是老幺和倒數第二個兒子一家一個,老人愿意在兩家里哪家生活勞作都行,一旦到了百年便要分的清清楚楚。這張家老三分家時候,分的就是公路坎坎下頭的老房子,比兄弟幾個的房子多,這算作是贍養張婆婆的好處。
石頭一家人到的時候,三黃泥鋪就的院壩里已經人聲鼎沸,也難怪,今天初九歇客,明天初十正酒,婆娘小伙子些再不搞快,客人來了吃啥子!歇客主要是遠來的親戚朋友,也就是張婆婆的娘家人,張家老三婆娘的娘家人和新媳婦兒的娘家人,這些客人按規矩要早到一天,住在老三家里。
石頭踏上院壩坎,放眼一掃,有抱柴火往廚房、堂屋等處散的;幾個婆娘打堆堆摘菜的;知客站在廊檐下的臺階上分配任務;有到別家搬桌子板凳的;有背籠屜的;有的抱盤子抱碗的……
看著幾十號人忙忙碌碌,再加進些不熟悉的生面孔,石頭這時候倒怯場了。想去找那些娃娃耍,卻又不如二娃子、光明這般熟悉;想要幫忙做事,卻又不曉得做啥子……三看兩看,這才看見自家老漢兒和二佬子蹲在院壩坎上殺魚,后頭跟著一幫大大小小的娃娃。這一下,看到救星了,趕忙幾步快走到老漢兒邊上,還沒張口喊人,石頭老漢兒和二佬子就端著裝魚的盆子站起身來。
這時候聽見背后有人叫,“石頭老漢兒,桌子不夠,你和二哥殺完魚去梁后頭借兩張來”,石頭老漢兒答應一聲,兩個人轉身就往廚房里去。看見石頭躡手躡腳的站在邊上,這才說:“石頭,找小娃娃些耍去!”說完便不再理會石頭,自顧自的忙活去。
一群娃娃看著魚殺完了,也就散場,三五兩個打堆堆耍去了,剩下石頭一個人不曉得干啥。只得在人群中找相熟的人耍去,轉了兩圈也沒看見,只得去找石頭媽。
石頭媽正和幺媽、二媽幾個人在院壩邊上撥“果子”,這果子呢,算是川北一帶的名小吃,過年、過紅事酒席的必備物品。也就是精粉面里頭和上豬油、雞蛋,搟成香簽子厚的面皮,面皮一疊二,切成三指寬、三指長的面塊,兩片面皮連著的地方再均分成九齒狀,第二、五、八個蜷起來,把第一二個繞著第三個捏合起來,以此類推,就成了三瓣花狀,攔腰位置再用兩支箸子一夾,收個腰,就算成了。完事后,丟進滾燙的油鍋,打幾個滾,撈起來,色澤金黃,酥脆可口,是石頭最喜歡的吃食之一。
“媽,你在干啥?”石頭站在后頭,百無聊奈,只得故作不知般問道。
“耶,石頭,今天咋不去耍?那么多娃娃。”說話的是石頭幺媽。
“切,他們耍的那些一點都不好耍,才不跟他們耍。”
“那你想耍啥子?”石頭媽問。
“我來幫你們撥果子嘛!”
石頭幺媽和石頭媽對了一眼,沒有戳穿石頭,說道:“去,洗了手來。”
石頭聽得令下,忙不迭的找水洗手,洗洗涮涮之后跑到石頭幺媽邊上坐著,像模像樣的學起大人忙活。
“老三這兩年整到錢了,聽廚房里說,這回要搞十二盤子、八大碗,喜煙都是二十多塊錢的煙,白酒、啤酒和飲料都有,有錢。”石頭幺媽說。
“啥子是十二盤子,八大碗哦?”石頭問。
“前四盤子是干碟子四個分別是瓜子糖果煙、水果、蝦片、果子;再有就是四冷四熱切牛肉、拌豬耳朵、拌肚子、涼拌雞、油跑板鴨、韭黃肉絲、青椒肉絲、芹菜木耳肉絲、;粉蒸肉兩碗、酥肉兩碗、夾沙肉一碗,龍眼肉一碗,甜米一碗,蘿卜湯一碗;再一個盤子就是糖醋鰱魚,再一個碗就是豆芽拌粉。”幺媽倒是耐心的解釋,也虧得年輕全記得住。
“這么多啊!嘿嘿,好想吃哦。”石頭說著就要流口水,“幺媽,人家都說豆芽拌粉,豆芽拌粉,吃了就滾,所以才最后上豆芽拌粉。到底是不是哦?”
“狗日的,聽哪個說的啊!”石頭媽看著人多,這話得罪人,趕緊罵住石頭。
“哈哈哈……”石頭二媽和幺媽倒是沒心沒肺的笑起來。
這一笑,整的石頭臊眉耷臉的,不好意思再說。又聽石頭幺媽說起話來,“對咯,你們見過老三家的兒媳婦沒有啊?”
“那哪見過啊,都像捂寶貝似的。”
“聽說,老三家的兒媳婦還不是本地人,是山西的。”
“山西的兒媳婦?咋個整到一起的哦?”
“這個老三家的大兒子這幾年都在太原打工,高中畢業生,有些文化,弄個山西婆娘還不簡單!”石頭媽說。
“就是,就是,”石頭幺媽連聲附和,“喊石頭老漢在那邊找看看有沒得石頭這么大的女娃娃,給石頭早些弄個媳婦兒。”
“我才不要!你咋不給幺佬弄一個媳婦呢?”
“狗日的,越不越不會說人話了。”石頭媽聽得石頭說得不像話。
“那要你幺佬有那個本事嘛!”幺媽倒也不生氣。
說著話,簸箕里的果子也撥完了,正到午飯時間,知客已經吆喝著年輕小伙子些扯桌子搭板凳,準備吃午飯。
想看更過,請戳我:我是目錄君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