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一篇評論《如何閱讀一本書》的文章http://www.lxweimin.com/p/58b6174bdec2
既是名著就定有其超群脫俗之處,我也曾想從中得到關于讀書的體驗、經驗、方法。可是,實在不才,沒能讀進去,水土不服的感覺太強。
很幸運的事,后來我發現了三聯書店出的一本小冊子《怎樣讀書》,用所選胡適先生的一篇同名文章為題,很是貼切。別看書小,每篇都是關于讀書的事,齊聚胡適、蔡元培、王云五、林語堂、豐子愷、朱光潛、馬寅初等當時令人矚目、現在令人追懷的學者、文化人士。
讀此書的初衷和最周受益,亦如再版序言所述“對苦惱于讀書方法的青年學子起到一點幫助作用……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法,也找到自己讀書治學的門徑”。可以穿越時代,受教于諸位先賢、大師,汲取養分、領略風采,真是幸運。
另外,本書1935年6月初版于一心書店,1936年再版,我讀的粉紅色的小冊子是2012年三版。
封面圖片后是我讀這本書摘錄的一些好的觀點和句子,均為原文(警告:嚴重劇透,喜歡自己細細發掘的朋友慎讀;喜歡先睹為快,汲取主要觀點的朋友,請隨意,吃飽喝好啊)。
《怎樣讀書》胡適
宋人張載說:“讀書先要會疑”,“與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有說:“可疑而不疑不曾學,學則須疑。”“學貴心悟,守舊無功。”
倘若費一番工夫,把他芟除的芟除,整理的整理,綜合起來作成札記,然后在經過整理和綜合的思想,就永久留在腦中,于是這思想,就屬于自己的了。
無論什么書都讀,往往一本極平常的書,埋伏著一個很大的暗示。
我們理想中的讀書人是又精又博,像金字塔那樣,又大、又高、又尖。所以我說:為學當如埃及塔,要能博大要能高。
《為什么讀書》胡適
書本是學問智識經驗之記錄。人類之遺產,讀書就是要接受這部遺產,來做基礎,再去發揮而光大之。
讀書愈多,愈能讀書。
“讀一書而已,則不足以知一書。”
多讀書,主意自然會多,解決困難也就比較容易。
知識是思想材料的來源。
思想的起源是大的疑問。
我們要做成一個學問博大而又精深的學者。精深的方面,是專門學問;博大的方面是旁搜博覽。用專門學問做中心,次及于直接相關的各種學問,次及于間接相關的各種學問,次及于不很相關的各種學問,以次及于毫不相關的各種泛覽。
用心考究。
用自己的語言表述過——那種智識思想方才可算是你自己的了。
《讀什么書》陳鐘凡
中國的書籍可分為三大類:史學、哲學、文學。
文學是感情的產物,愈不近情愈好。文學的目的是在表現人生。
文學并沒有時間性和地方性的關系,因為人的沖動和感動彼此都是一樣。
要先研究科學、數學,以為讀書的工具或手段。
《怎么讀書》王云五
讀書好比和名人對談,只要有一卷在手,我不但可以和安佚生、愛因斯坦那些活人對談,而且也可以和牛頓等死人對談,無論哪一國的人,我都可以和他對談,這實在是難得的機會。
日本人很歡喜讀書,我們對于日本人讀書的精神要學他。
小數怕長算。
好奇、懷疑,是讀書的好方法。
所以一個人若要得到正確的思想,僅有一個方法,就是學算學。
文藝只能養成幻想,養成永久的幻想和毫無歸宿,這樣,思想便不能正確。
思想有兩種:第一要不怕幻想,第二,要幻想到底,沒有算學是不成功的。
求學也是如此,要抱定方針,專攻一學,要打定基礎,不要離中心太遠。
《讀書的藝術》林語堂
什么才叫做真正的讀書呢?這個問題很簡單。一句話說,興味到時,拿起書本就讀,這才叫做真正的讀書,這就是不失讀書之本意。
現在課堂上讀書連煙都不許你抽,這還能算為讀書的正軌嗎?
到了這個地步(學校對讀書的“限制”和“約束”),讀書與入學,完全是兩件事了,去原意遠矣。我所希望者,是諸位早日覺悟,在明知被賣之下,仍舊不忘其初,不背讀書之本意,不失讀書之快樂,不昧于真正讀書的藝術。并希望諸位趁火打劫,雖然被賣,錢也要拿,書也要讀,如此就兩得其便了。
《我的讀書的經驗》張衣萍
“應該克期”。克期就是一本書拿到手里,定若干期限讀完,就該準期讀完。
(我的讀書經驗)第一,應該讀的熟;第二,應該讀得多;第三,應該克期讀書。
像上海灘上的一些野雞大學,流氓教員,他們自己讀書讀的懂不懂還是一個問題。
根據我的一點小小經驗,給青年人——有志讀書的青年人,進幾條忠告:
第一,我以為讀書應該多讀,應該熟讀,應該克期的讀。
第二,我以為讀書不懂便應該問朋友、親戚、你所敬愛的先生,或是字典、參考書。讀書應該每字每句都讀懂;“不求甚解”是不對的。
第三,我以為今日中國有志讀書人應該學通英文或日文,以作研究外國學問的工具,單讀中國書,是不夠的,我們應該多讀外國書。
《余對于讀書之經驗》馬寅初
余對于讀書興趣向極濃厚,因興趣濃厚,故常講求方法,可分為八點述之:
作息有時——余于讀書與運動二者,每日均有定時。
跑山與冷水浴。
摘取精華——每讀一書,必取其精華,不肯放棄。
隨時留意——與他人談話,隨時留意。
不堆積——今日之事必須今日為之,不俟至明日。
利用機會(讀書時間)。
立志。
繼續努力。
《對于讀書問題的我見》江問漁
“我非智者,而愛智者。”我也有同樣的說法:“我非學者,而愛讀書。”
我以為要做人,要做一個好人,一定要具有次例三個條件:(1)優良的品行;(2)豐富的知識;(3)應變的才能。
究竟怎么樣的人,才能算是好人呢?我以為要分兩層來說:(一)就主觀上說,要得著圓滿的生活——個人的感覺;(二)就客觀上說,要有益于社會人群——事實的表現。
仁者愛人,這是普通的解釋,就是所謂博大的同情心。所以“仁”實含有四種意義:(一)社會的結合,(二)生機成長,(三)活動不息,(四)博大的同情心。
“義”字的意義,是以個人為立場的,認為需要的、應當的,就做;反之就不做,要具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他是和仁的德行相輔相成的。
書不僅是具體的一本一本讀物。凡是各種事物,都可以做我們的書。
讀完以后,要作幾種重要的工作:(1)做表解——分析書中內容,閱之一目了然。(2)摘錄——摘錄書中要點。(3)評論。
讀書有四要:1.要與物的觀察相印證。2.要與事的體驗相融合。3.要配合目的、時間和需要。4.要思學合一。
《讀書辦法》潘仰堯
讀書四要:要深入、要懷疑、好虛心、要耐煩。
讀書四忌:忌粗俗、忌空泛、忌盲從、忌武斷。
《讀書與興趣》楊衛玉
凡做事“無所為”而為的,必對于其事有深切之了解,濃厚之興趣。
不以讀書為工具手段,而以為生活需要。
《讀書實驗》李公樸
怎樣才能求進步的決心呢?第一,要有不怕失敗的精神;第二,要有創造的精神。
在社會上也可以看見禁止這樣、禁止那樣,所以十幾年來把中國玩得死氣沉沉沒有一點進步的現象,這都是由于一般青年沒有了創造的精神。要知道宇宙間的現象和社會間的事理,是要我們隨時隨地去創造、去發現,才能改造社會,社會才有進步。
諸位在讀書的時候,就要有不怕吃苦和創造的精神,養成求進步和改造社會的能力。
實驗的讀書就是把讀書與做人、做事和求進步三件事結合起來,才是真正的讀書,才能求得真正的知識。
《談讀書》朱光潛
興味要在青年時設法培養,過了正當時節,變回萎謝。
在這些書中間,你不但可以得較真確的知識,而且可以于無形之中吸收大學者治學的精神和方法。這些書才能撼動你的心靈,激動你的思考。
讀書好比探險,不能全靠別人指導,你自己也須得費些工夫去搜求。
讀書方法:第一,凡值得讀的書至少讀兩遍。第一遍須快讀,著眼在醒豁全遍大旨與特色。第二遍須慢讀,須以批評態度衡量書的內容;第二,讀過一本書,須筆記綱要和你自己的意見。
《作文與讀書》章衣萍
讀書供給作文只有兩方面的用處:一方面是思想方面,我們可從書中懂得世間各方面的真理,人生各樣的真相。一方面是技巧方面,我們可從古今各大家的文章上學得他的詞句的美麗和風格的清高。
應具備的科學常識:
應多看一些社會科學的書,懂得一些唯物史觀、經濟史觀、人類學等常識。
應多看一些倫理學、心理學的書籍,懂得一些思想法則、心理現象。
應多看一些自然科學的書,如生物學、物理學、天文學、地質學等,懂得一些天、地、人、物的歷史和現狀。
叔本華說得好:“寫在紙上的思想,不過是印在沙上的行路人的足跡,人們雖然可以因他而明知道前任所取之道路,但行路人為行路和觀望前面什么風景起見,是必須使用自己的眼睛的。”
叔本華:“思想是自己跑馬,讀書是讓旁人在我們的腦里跑馬。”
程頤說:“學原于思。”
胡適說:“學原于思,思起于疑。”“我們讀古人的書,一方面要知道古人聰明到怎樣,一方面也要知道古人傻到怎樣。”
學生寧失之過疑,不要失之過信。
一切文章有兩個偉大的導師:
一是自然,
二是人生。
《我的讀書經驗》曹聚仁
我有點佩服德國大哲人康德,他能那樣的看了一種書,接受了一個人的見解,又立刻能把那人那書的思想排逐了出去,永遠不把別人的思想磚頭在自己的周圍砌起墻來。
我讀書的經驗:
第一,時時懷疑古人和古書;
第二,有膽量背叛自己的文師;
第三,組織自我的思想系統。
反之,中國的讀書,或者可以說,學術的意味太多,而引起趣味太少,內容則平板陳腐,文字則枯燥生硬,雖有黃金利祿的引誘,天下盡有未用讀書作“敲門磚”而騙到了黃金與利祿者。
《我的讀書經驗談》張素民
我愛讀名著的重要原因,實在名著的inspiration。名著是大思想家的杰作,最富于思想。
大教授說話,是無精神,無條理的。但他雜亂無章的講,句句有意義,句句足令人深思。普通教授是有精神,有條理的,而他所能提供給你的,只是information而已,但這也不過是我國人之所好。
凡治一門科學,專讀教科書是無用的。
我國的社會,有一個大毛病。即是已離學校從事職業的人,仿佛“讀書非己任”了。
所以舉國遭“知識怕慌”、“學術恐慌”的現象。
我們不要只認在校的為學生,我們要認人人終身為學生。
人人以學生自居,大家努力讀書!
《個人讀書的經驗》程瑞霖
忽然間“心如靈犀一點通”,可以放筆為文,頭頭是道。
我真想不到時代進展到現在,還有些留學生之類的先生們,平仄聲遠未弄清楚,作絕工架還不大明了,居然抄些前任詩句,夾些自制的半通不通的句子,以抒其懷古的幽情,傷今的綺感,以求附托風雅,傾倒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