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家住的族里大院的東北角小門出去,往北經過兩個菜園間石頭女墻的一條小路,再經過左邊的曬場,往東北角不遠處,就有一個很深的水塘。我最早看到有人釣魚,就是在這個水塘里。
那時候大人釣魚用的都是用煙熏過的竹竿,好像煙熏過的竹竿更有彈性,力道更強。釣竿大約五六米長,粗的部位有兩指直徑,頭部非常細,跟發絲差不多。魚線都是尼龍線,街上有賣,釣鉤也是,浮漂大多是自己做的,用白色的鴨子翅膀上的粗羽毛的根部剪成一粒粒,穿進去就可以了,一般要十幾顆。
我那時候大概不到十歲,站在釣魚的人旁邊觀看。浮漂一大半橫在水面,小半直角彎下沉在水下,如果一動,就牽動了我幼小的心,有魚上鉤了,動幾下再突然下沉好幾顆的話,是魚吞進了魚餌。這時候釣魚的人可能還不拉,會等到浮漂一粒粒往上送的時候,再一揮,一條挺大的鯽魚多半上岸了。
白色的鯽魚到了塘岸的泥土地上,身子卷起來不停地跳,我會湊過去看個究竟,是肥還是瘦,也欣賞它在地上的舞蹈。魚在地上跳的時候會把枯草和泥土沾上身子,就像給自己穿了衣服,卻不好看了。釣魚的人會迅速彎腰把魚從魚鉤摘下來,放進掛到水里的魚簍里。我只聽到魚在魚簍里使勁游動擊打水面的響聲,看不到可愛的魚兒了。
我在旁邊看釣魚看久了,有時候母親會過來喊我回家,怕我掉水塘里。可是,看人釣魚很好玩,感覺自己參與了其中,隨著水面的波紋,期待的心也在蕩漾。另外,水塘里的水草和葫蘆也是很漂亮的,特別是水葫蘆像小娃娃一樣鼓鼓的,招人喜歡。我有時候會在水邊撈幾個玩。所以,母親不讓我看釣魚也是有道理的。
在水塘釣魚的,還有比我大一點的十幾歲的小孩。
這些小孩的釣竿與大人的不一樣,是彎曲難看的細竹竿,尾部也就大人手指那么粗,長度只有兩米左右,也沒有用煙熏過,看上去干枯粗糙,像是用了放牛用的竹條,說不定真是家里放牛用的竹條也叫篾掃細改造而來的。魚線也粗一點短一點,魚鉤也大一點,因為價格便宜。因為釣魚工具的限制,加上小孩身高手臂的尺寸小一大截,所以這些小哥哥釣魚只能在靠近塘岸的近處放鉤,近處因為岸上人走動的干擾,魚不容易咬鉤,這樣小哥哥釣魚經常淺嘗輒止,經常換地方,成為塘岸上流動的風景。
不過小哥哥釣魚也有比大人精彩的地方。岸邊的鯽魚少,但塘燦魚其學名燦食蚊魚也叫柳條魚卻容易在小哥哥釣魚時上鉤,塘燦魚平時喜集群游動于水的表層,行動敏捷,岸邊最多,咬鉤很兇猛,吃住魚餌一溜煙跑,把白色的浮漂整串拉入水下,引起水面波浪起伏,被小哥哥一拉魚竿,又一溜煙跑了。塘燦魚不好釣,小哥哥釣魚拉桿的動作就加大力度加快速度,總是斜著把魚竿揮上來,也能掉到幾條塘燦魚,運氣好也有小鯽魚上鉤。
大人們釣魚很沉穩,我看的是味道和意境。小哥哥釣魚很浮躁,我看到的是熱鬧和趣味。
釣魚看久了,知道在哪里打窩,什么時候該提竿拉魚,心里就癢癢地也想去釣,體驗一下把魚釣上岸的快樂。到了十幾歲,我開始籌劃釣魚。因為父母不喜歡我待在塘邊看釣魚,所以指望父母準備釣具是不可能了,只有自己想辦法置辦。
我家里人沒有去山上砍柴的習慣,也沒有竹林,細竹竿只能別處弄來,當然是誰家經常去山上砍柴最有可能連帶把小竹子砍回來。鄉下砍來的柴都放在一樓走廊上晾曬,干燥了就可以燒柴火,我就先在大院鄰居家找,結果沒找到。我想一個人釣魚不夠有趣,找個伙伴一起就有幫手又熱鬧,就鼓動了院子里比我大一歲的小伙伴。這個伙伴人黑黑的,喜歡到處野,經常和比他年齡大的哥哥們一起玩。他聽說我要一起去釣魚,覺得這個很容易,馬上去哪里弄來了兩根竹竿。然后我和他一起去街上小店買魚線和魚鉤。我們大院南面小門出去就一條明清古街,也是鎮上唯一的商業交易的街道,不遠處的一家副食店兼著賣釣具。我們選最便宜的線和鉤,大概幾分錢就可以搞定。
做浮漂的鴨翅膀羽毛也比較容易弄,也是小伙伴弄來的。打窩的米,家里都有,米缸里抓兩把放在塑料袋里就行。釣餌可以用麥粉凝固起來,用蚯蚓貌似更能讓魚上鉤又不用花錢。我們就各自找了一個小鐵盒子,在菜園女墻的腳下土質比較松而潮濕處挖蚯蚓,到處都有,三兩下就夠了。
這樣我和小伙伴就雄赳赳氣昂昂地開赴水塘去釣魚了。
我在大院東北角那個水塘下鉤釣魚的時候,看到的景象與旁觀時又是不同。
這個水塘西邊是通往村外田野的主路,人來人往;南邊是民宅涌出人流的集中區,有下到水塘里的幾道石級,很多叔叔伯伯爺爺在那邊清洗挑糞用的腳水桶,一些阿姨奶奶時不時來洗刷一下馬桶;東邊是菜園,用籬笆攔住不讓進去,過去是一個三透九明堂的大宅院,民國時候大地主的宅院;北邊是水田,岸上倒是可以站人釣魚。我發現可以釣魚的地方其實只有水塘的西邊。可是西邊近路邊的水域沒有什么水草,貌似不容易有魚來咬鉤,又不能像大人的長桿長線把魚鉤拋進水塘中心區域。水塘的北邊水域是水葫蘆和水草很多,但也太多了,差不多半邊都是,短桿短線找不到下鉤的空窟窿。我只好先在西邊近岸水域試試。
我用米在近岸兩米處打了窩,把魚鉤從蚯蚓的一端穿進去到底,留在鉤外面的蚯蚓還會卷曲個不停。我下了鉤,看著漂浮在水面的浮漂,等待魚兒咬鉤。沒什么水草的水面,經過風的吹拂,起了波紋,勻稱地壓過樹立著的水下的一串浮漂,推動這水面的浮漂蕩來蕩去,藍天和白云映照在水里。不遠處傳來村民在塘邊清洗水桶的嘩嘩聲。我等啊等,那一串浮漂就是沒有魚咬鉤而不下沉。更可氣的是,塘燦魚偶爾列隊從我的魚竿下經過,卻不下到深處咬我的魚鉤。我在西北的水域換了好幾個地方,效果都差不多。
我看看在西邊水域是釣不到魚了,就去北邊近岸水域找找可以下鉤的窟窿。平時看那些水葫蘆挺可愛的,這時候看著就比較煩,擋了水面,沒處下鉤,遠處的水面又夠不到。來回走了好幾遍,終于找到了一個小小的窟窿,我開心地打了窩,下了魚鉤。不一會,果然浮漂動了一下,我趕緊拉,卻拉不上來,魚這么大嗎,啊,鉤到塘里的樹枝了,再使勁,魚線斷了。我醒悟過來,這水塘其實是放了魚苗的,養魚的人為了不讓人偷魚,就在魚群集中的北面水域丟了很多樹枝,我的魚鉤就是鉤到了樹枝,斷了線。
我不甘心,換了魚線和魚鉤,回到西邊水域繼續釣魚。這一次我就死守一處,后來總算釣上來幾條小魚,就是塘燦魚。收工回家的時候,一共還才釣到三條小魚,不到二兩重。我的鄰居小伙伴比我好一點,也有幾條小魚,就是魚線沒有拉斷。
回到家里,父母問我釣了多少魚,看我釣的魚實在太少,說喂雞還不錯。我就把幾條塘燦魚扔給紅艷艷的公雞,公雞飛過來啄到小魚,三兩下就吞進肚子里了。我在想,應該去田野的水塘釣魚,那里說不定能釣到鯽魚,或許還有大鯉魚。
去田野的水塘釣魚并不是那么順利。
與在村口的水塘釣魚可以隨時去釣隨時收桿不同,田野的水塘沒有明確的目標且路途有點遙遠,因為是暑假天氣熱,我一早就出發前往。扛著一根細竹竿,拎著打窩的米和蚯蚓魚餌還有一個裝魚的塑料袋子,走在田間彎彎的小路上,跟那些忙碌的農民伯伯相比,算是一個小小的閑人。
我第一個目標是東北角靠近馬路的方塘,那是一個長方形的水塘,長的一邊有一百多米,短的也有五十米,水很深,估計有很多魚。我走了十來分鐘,到了塘邊,看到水塘里插著大大的木牌子,用黑色墨水寫著“禁止釣魚”字樣,對面的塘岸上還有人在走動,貌似看塘的主人。我只好去別的地方找水塘。我們生產大隊的水塘還有四個,有一個在路邊,水很淺,黃色的,一看就是過水塘,存不了魚,我不甘心下鉤試了一下,只有一米深,釣了一會兒,魚漂一動不動的,真是一潭死水,就放棄了。我想起北面遠處有一個荷花塘也挺深的,結果也是插了禁止釣魚的牌子。我又折回到田野的中間尋找水溝連接的中等大小水塘,發現一個也是禁止釣魚,還有一個沒有插著禁止釣魚的牌子,塘邊水草間有小魚在游動,中間水看上去還蠻深的,不時冒出氣泡,看來是有魚。
我選了水塘長邊的中間位置,在兩米遠的水域打了窩,下了鉤,等魚來吃蚯蚓。不一會,打窩處冒起了很密集的氣泡,果然有魚。我集中注意力,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魚漂,只見魚漂突然下沉,力度很大,又浮起,再下沉,力度更大,很多粒魚漂沒入水里,隨即魚漂連串浮起,我一拉魚竿,好沉,竟然提不上來,是條大魚,魚在水里亂竄,我拉緊線防止它跑了,拉到岸邊時用力提上來,原來是一條少見的鯉魚,差不多有一斤重。我直覺這也是魚塘,只是主人沒有插“禁止釣魚”的木牌子而已,下意識看了下周圍,沒有人朝這邊跑過來,如果有,那就是主人剛好在附近做農活,那就糟糕了。鄉間一般人家都天天出工,主人承包了魚塘估計種的田地也在附近,所以遇上主人家的概率是非常大的,他沒有插禁止釣魚牌子估計也是因為覺得用不著。我誤打誤撞釣了魚塘的鯉魚,得趕緊離開,否則惹上麻煩就不劃算了,雖然我還只是一個孩子。我于是見好就收,在旁邊芋田里采了大大的碧綠芋葉子,把鯉魚包起來,不讓人看見,再裝到塑料袋里,打道回府。
回到家里,父親看到鯉魚,說下次不要去那里釣魚了,那是人家的魚塘,看到了要挨罵,脾氣上來會把你的魚竿折斷了。不過,這條魚沒有喂雞,而是燒成菜,可是鯉魚不像鯽魚,一斤重的鯉魚還沒長大,實在不好吃,遠遠沒有釣到它時來得快樂。
后來我又去別的生產大隊地方的水塘釣魚,情形類似,基本都是魚塘,沒地方可以下鉤釣魚,而可以釣魚的小水塘最多也只有一些零星的塘燦魚和小鯽魚,沒什么意思。
緊接著我上初中了,學習緊張了,一心要靠讀書跳出農門吃公家飯,學習成績很不錯,擔任班長,在鎮上算是一個小小的名人,讀書讀得很開心,也就漸漸淡薄了釣魚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