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十年前,中國農村沒有收割機,收麥子都是這樣用鐮刀,那時候村里最能干的割麥能手半天大概能割半畝地的麥子。
割完麥子,用平板架子車還把它拉到場里,這時候是有牲口的用牲口,沒牲口就得用人力。
前拖拉機時代,輾麥子用的牲口,驢子或牛拉著石磙,一圈一圈地輾,把沉甸甸的麥穗碾下來。
后來 ,有了拖拉機,慢慢地取代了牲畜和人力。
平攤在場地上的麥子,經過石磙幾輪碾壓,碾壓好了,就得起場,這是起場用的叉子和耙子,就是用叉子把麥秸挑起來,堆到一邊。
兒時的打麥場,大人的繁忙場,孩子的歡樂場,如果說現在的孩子有充氣蹦蹦床,那麥秸垛就是我們的蹦蹦床。
無所顧忌,肆無忌憚,藏老貓,不怕磕著碰著
把沒有麥粒的麥秸稈堆成麥秸垛,堆出一個既穩定又漂亮的麥秸垛也是需要技術含量的。
等過了麥季,依然可以玩耍,沒準兒還能摸出倆雞蛋
接下來就是 ?揚場(就是把碾壓過,的麥子攏起來,在起風的時候,把帶麥糠的麥子,揚起來到空中,把麥糠吹跑,留下麥子)。
麥子入囤之前還得曬干了,要不會生蟲。最后就是裝袋運回家了無人玩耍的麥秸垛,顯得異常孤單麥秸垛,青麥芽,大石磙,這一雨后初晴的鄉村景象
▲老人也喜歡在麥秸垛上曬暖兒……
好的麥秸垛,必須是有角有楞,規規矩矩,一看就很漂亮
曾經的麥秸垛,是鄉村的一道風景,煞是漂亮
麥秸稈不是喂牛,就是用來燒火做飯。拽瓷實的麥秸垛,是個技術活,手拽的生疼生疼哩,也只拽出來一小把兒
割過麥,也代表著夏天正式來臨!
晚上常把桌子搬到外面吃飯,邊聊天邊吹著晚風邊吃飯,可舒服了。
池塘成了天然的游泳池,一到傍晚就有孩子偷偷來玩水了,不過安全是個大問題!
看著就想吃的小白瓜
小香瓜...你還記得這味道嗎?
菜瓜,以前基本上加家家戶戶都會種的
西瓜,自己種的,天然無公害
每天早上可以去菜地里摘些新鮮的豆角,雖然有那么幾個小蟲子
青椒綠油油的,城里好幾塊錢一斤呢!
什么時候吃,什么時候摘,保證最新鮮!
晚上幾個小孩玩老鷹抓小雞,這情景,可能N年沒見過了吧!
偶爾趕個集,賣桃的都是認識的,
村里就是這樣
聊一聊總能找到共同的熟人
好吧,來幾斤吧!
回想起這些,感嘆我們社會主義祖國這么快實現了農業機械化(那時候,我們經常講的“四個點現代化”),也感念時光一去不復返,那些童年都成為了記憶,而70,80一代人也開始步入中年,這些老照片,一個時代的記憶,彌足珍貴。
圖片整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