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看到書封面皮囊二字,不經讓人有點恐怖鬼片,聊齋志異的感覺,不過從看完《皮囊》這本書的序言開始,就讓人感受到這會是一部很不錯的作品。
讀一本書,我的習慣是必要先了解一下作者?!镀つ摇返淖髡呤遣坛邕_,別名“黑狗達”,畢業于福建泉州師范學院。是一位82年生的泉州晉江作家,同時他還是媒體人、創業家,國內非虛構寫作的踐行者。他在24歲時就擔任《周末畫報》新聞版主編,27歲時任《GQ》中國版報道總監,現任《中國新聞周刊》主編。
這樣一位經歷、履歷頗豐的知名媒體人對生命有著超脫的感悟,寫出了這樣一本被大家稱贊為有著小說閱讀質感的散文集,同時也如李敬澤所說,這是一部“認心又認人”的書。
作者書中描述的是對故鄉,對親人,對朋友的深厚情感,以一種客觀的、細致的人物肖像畫的方式描繪了一個泉州漁業小鎮的風土人情和時代變遷以及一系列既溫情又殘酷的普通人民現實生活故事。
書中收錄的文章有《皮囊》《母親的房子》《殘疾》《重癥病房里的圣誕節》《我的神明朋友》《張美麗》等14篇作品。
在《皮囊》這篇文章中,作者寫了他99歲的阿太(曾外祖母),這個阿太是個沒文化的神婆,但是她卻教給作者一種非常豁達和超凡的生活態度:“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這個阿太對女兒的死亡看的很透,我開始的時候甚至懷疑她是重度神經病患者。
《母親的的房子》這篇中,母親想要建一座四樓的房子,因為周圍都沒有人家建,自己家建起來四層的樓,心里會覺得自家就真的抬起頭來了。為了房子她做苦工,撿菜葉,拒絕所有人的同情,哪怕明知這房子不久后被拆毀,只是為了“這一輩子,都有家可歸”,她也毫無怨言。
《殘疾》里的父親,離家、歸來,病了、掙扎著,全力爭取著尊嚴,然后失敗了,退生為孩童,最后離去。父親的一生就這樣被懷著厭棄、不忍和憐惜艱難的照亮了。作者也就在這一過程中長大成人。
韓寒說,自70后起,在文學書中,父親的形象不是被模糊化就是直接消失。而在蔡崇達的書中父親的形象又再一次回歸。
這本書由韓寒監制,劉德華寫序,白巖松、劉同、蔣方舟、阿來等傾情推薦。獻給內心飄泊無依的游子,關于故鄉、親人,真摯暖心——書籍還給了溫馨提示:請勿在公眾場合閱讀,比如地鐵上,以免淚流滿面曹圍觀,這是件丟人的事。
好的文字往往帶給人兩種閱讀感受,一口氣讀完或者舍不得讀完。
我常對朋友說,理解是對他人最大的善舉。當你坐在一個人面前,聽他開口說話,看得到各種復雜、精密的境況和命運,如何最終雕刻出這樣的性格、思想、做法、長相,這才是理解。而有了這樣的眼鏡,你才算真正“看見”那個人,也才會發覺,這世界最美的風景,是一個個活出各自模樣和體系的人。
路過我們生命的每個人,都參與了我們,并最終構成了我們本身。
最離奇的理想所需要的建筑素材就是一個個庸常而枯燥的努力。
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污濁給拖住。阿太,我記住了。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請一定來看望我。
這部非虛構類書籍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