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近迷戀上自然紀錄片,在絕美的視覺享受中,也零星收集著動物世界中有趣的點滴,而這些趣事又代表了什么呢?
? ? ? ? 有時我在想,動物和人類應該是一樣的,他們有著自己的語言和情感表達方式,在他們的世界中,也有著社會的秩序和生存的法則,只是我們不懂而已。不然,牛羊、大象、魚類,年復一年重復的遷徙行為,歷經千辛萬苦穿越重重險境,到底又是為了什么呢?
? ? ? ? 當然,可能有人說是他們的愚蠢,他們沒有人類的智能,不知道找一個水草豐沛的地方“定居”,也不能和人類抗衡,只能逐水草而居。無限的重復,僅僅是一種刻板行為。難道真的這么簡單?我不信。
? ? ? ? 在書店偶然看到彼得.渥雷本的《動物的精神生活》,是被名字吸引的,原本腦袋中的十萬個為什么,書中可能有一些答案,必須看一看。作者作為一個護林員,他用對動物世界的愛,用好奇之心,為我們觀察記錄了一個個生動的故事。我們不是科學家,有時候,對某些觀點的認同,我們不需要數據,靠故事會更有趣。
? ? ? ? 彼得.渥雷本不是用科學研究的口吻,只是用生活化的故事,給我們總結和描述著動物的精神世界。稍微接觸過動物的人,從文中作者對狗狗、兔子、豬和雞群故事的描述,都可以發現,在我們的生活中,這些場景也是似曾相識的。只是,我們從不曾把這些的情節,和他們的情感相關聯。
? ? ? ? 人類,自認為是這個星球的高智慧生物,站在了食物鏈的頂端,習慣性俯視眾生。在動物的情感表達中,我們往往也進行了習慣性忽略,沒有進行過多的思考。也正如作者所言“人之所以拒絕給予動物的情緒更多接受和認可,其實多少還摻雜了一些恐懼的意味在里面,生怕由此會喪失人的特殊地位。”
? ? ? ? 也正是為了保持這份“特殊地位”的優越性,讓人們長期不承認,也不愿意花費太多時間去真正“研究”比我們“低等”生物的生存模式。我們的研究方式,習慣性的站在了一個強勢視角,希望其他動物可以通過緩慢的學習人類語言、手勢和文字,在有進步時,帶著賞賜性地夸獎一句“非常聰明”,從而進行交流。
? ? ? ? 而作者提出的一個觀念,卻值得人深思,“作為自認為最智慧生物的人類,學習能力理論上是比其他動物強的,那為什么,我們不選擇學習動物語言,這種簡單快捷的方式,而是在實驗室里千辛萬苦的教動物學習人類的手勢?”。人類,無形中對于自我認知的優越性,可能已經限制了我們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 ? ? ? 作為高智慧生物的人類,擁有自身優越性的思維,同時,也形成了自我的道德規范和社會規范。人類社會,不同文明之間,擁有者不同的道德規范,而對“善惡”的看重確幾乎是一致的。很多人,都背負著善與惡的道德枷鎖,習慣用是否符合人類道德規范的方式去思考問題。
? ? ? ? 長期不敢直視動物們存在情感和精神生活,或許是因為我們對動物的行為,很多不符合自己的道德觀,為了減輕自己的“負罪感”,選擇了逃避和不承認這個問題。然而,作者看得卻特別通透,“我們在生物世界中的位置應該和其他很多物種一樣,也有權利利用乃至以其他生物為食,因為我們本身無法通過光合作用來獲取必要的營養。”
? ? ? ? 全書一個個的故事,感動著我們,讓人認可動物們,其實同樣普遍存在感情,也讓我們明白,人類其實和其他動物一樣,也需要依靠“食物”維持生存,沒有必要過于給自己披上“高尚”的外衣,讓自己無法自拔。然而,作為自然的一員,我們對于其他生物,應該始終保持一顆敬畏之心,凡事適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