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樂小魚兒
寫在重陽節,父母已老,你是否愿意放下執念,重拾天倫之樂?
《你的燈亮著嗎》,這本書的作者由幾個小故事展開,引導我們思考問題的本質,從而幫助高效解決問題。它展示了三個方面的內容:問題是什么,問題往往來源于“我”、問題由誰解決。運用本書的內容及思路,結合今天有關原生家庭的話題,我與大家作以下分享。
01 問題是什么
原生家庭是什么?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長的家庭。家庭的氣氛,傳統習慣,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學效對象,家人互動的關系等,都影響子女日后在自己新家庭中的表現。(來自百度百科)
根據薩提亞家庭治療理論: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這種聯系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那么問題來了: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大不大?
答案是:很大。
場景一:《歡樂頌》中的樊勝美,父母明目張膽的偏愛哥哥,她仿佛只是個多余的意外。她必須不斷付出,使自己因被需要而變得“重要”,以求存在感,明明深受其害,卻默認和忍受。她因缺少父母的愛與肯定,將孤獨、挫敗根植在內心里,在痛苦中循環往復,不能自拔。你說這是電視劇,是啊,藝術來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前幾天熱搜的深圳四胞胎事件,不是比電視劇的劇情還狗血還現實嗎?樊勝美的痛苦來源,難道不是原生家庭嗎?是。
場景二:我最喜歡的NBA球星勒布朗(沒有之一),他生在“貧民窟”、黑人母親只有16歲(記錯了由我負責)、無父(也有版本說他的父親是個癮君子,不想當爹)。去年又一次拿到了NBA的總冠軍。看他比賽,技術嫻熟、情緒穩定,像個王者掌控整個賽場。我想在比賽時,他面對的詆毀、騷擾定不會少,可極少見他失控、暴躁。勒布朗的原生家庭環境也不咋樣,甚至與樊勝美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勒布朗源于原生家庭的痛苦,少嗎?未必。記得有一場比賽,勒布朗表現異常糟糕,事后據報道稱:因他的母親和他的隊友疑似有染。
02 問題往往來源于“我”
可見,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確實存在。所以很多人恍然大悟,把自己的一切不幸歸咎于原生家庭,仿佛原生家庭是個筐,什么都能裝。
婚姻不幸,因為父母離婚造成了不良影響;
脾氣暴躁,因為有一個脾氣糟糕的母親;
生意失敗,因為有一個在家庭缺位的父親。
這樣的胡亂聯系有一定的合理之處,但是,如《你的燈亮著嗎》中所講電梯擁堵問題的故事一樣,明明是因為電梯部件被破壞而導致,彼得卻把現象當做問題,致使一錯再錯。同樣的,我們透過現象來看,原生家庭的影響是很大,但再大,它也只是個外因,承擔不了你成為今天這個樣子的責任。最關鍵的因素,是處于環境中的人——你自己,這才是問題的本質。原生家庭不是個筐,沒辦法什么都能裝。
我們可以用雞蛋孵出小雞,卻永遠無法用石頭孵出小雞。我們可以無心插柳,卻永遠不要期待它長成一片楊林。
很多時候,問題往往來自于我們自己。
能改變你的,只有你自己。
03 問題由誰解決
我們認識并分析原生家庭的本質,最關鍵的仍是需要解決問題。那么問題由誰解決呢?你自己還是你的父母?
想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局限,如同樊勝美的父母一樣,很多父母重男輕女,這也具有時代色彩,并不只是她的父母如此。樊勝美拼命抗爭,就能改變父母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嗎?不得不承認的是,很難。抗爭頂多讓他們明白你的觀念,卻無法讓他們完全接受你的觀念。那就什么都不做嗎?也不是。樊勝美最終在安迪、小蚯蚓、曲筱綃等人的幫助下,不再受父母以愛名義的綁架,該付出付出,該拒絕拒絕。這樣一來,與父母的相處至少能心平氣和。
所以解決問題最終可依靠的只有自己。我們反思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不是為了自怨自艾地控訴,而是為了解決問題。你不能解決問題,你就是成了問題。等我們輪回做父母,我們該如何避免給下一代造成傷害,更因為我們是成年人,有自我治愈的勇氣和能力。
那么如何解決問題呢?
①放下執念,活在當下,承認自己和父母的不完美。我有一個不愉快的童年,我把這歸咎于我的母親,也曾經選擇過逃離,不自覺地要離父母遠遠地,發誓絕不成為他們那樣的人。可最終發現逃離太難了,人本就渴望愛,有打斷骨頭連著筋的血肉相連,如何逃離?何況父母也不是一無是處,細想來,很多時候我放大了他們的缺點,未放下對完美家庭的執念。和自己和父母的那些不完美和解,是獲得重生的第一步,也是關鍵一步。
②帶著創傷前行,并從中吸取養分,讓自己變得更好。“那些殺不死你的事物,必將使你更強大。”張愛玲把童年的傷痛,因此而萌生的想法,都落筆寫在了文章里,留下了不朽之作。未必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文筆和機遇,但是,你可以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
③愛自己,更好的成為自己。還記得《極簡生活》嗎?極簡購物觀、定期清理無用之物、定期釋放情感以極簡你的身心,成就真正的幸福與精彩;堅持運動,保持活力,堅持閱讀寫作,讓自己的身心永遠在路上。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一個意志力堅強、自強不息的人,無論遭遇怎樣的糟糕環境,終會披荊斬棘,不停成長。他可能會失敗,但絕不會被打敗,所向披靡,更好地成為自己。
無戒365日更挑戰營 第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