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有體會如此安靜的心境了。一檔網(wǎng)絡節(jié)目把我?guī)Щ氐搅司脛e的大學宿舍,仿佛收音機又在深夜柔光的角落響起,帶來一個溫柔低沉的男聲。還有那些歌,由遠及近。
最近做網(wǎng)絡節(jié)目研究翻了一遍全年的100多檔網(wǎng)綜。相比其他節(jié)目的熱鬧喧嘩,《聽說》實在顯得過于安靜。但這確實是一個具有人文氣質的良心節(jié)目,值得好好聽聽。
是的,雖然是視頻節(jié)目,但我還是用了“聽”。
說起來也是個小眾的欄目,已經(jīng)是第二季了,比起那些明星加持、單期動輒破億的綜藝節(jié)目,《聽說》依然文藝得有些冷清。
同為音樂節(jié)目,《中國有嘻哈》請到吳亦凡、張震岳,6月24日首期上線4小時破億。同為文化垂直類,《曉說2017》在高曉松的紙扇輕搖中,單期播放也能夠達到幾千萬。即使在優(yōu)酷《看理想》系列中做比較,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和陳丹青的《局部》,在播放量和話題度上也遠遠超過它。
《聽說》6月20日那期節(jié)目,一周播放量不到40萬。
有點可惜,很多人不知道《聽說》。也有點驚喜,被我發(fā)現(xiàn)了它的“自顧自美麗”。
主持人馬世芳是臺灣廣播金鐘獎得主。他1971年出生于臺北,父親亮軒是一名作家,母親陶曉清是資深廣播人,上世紀70年代臺灣校園民歌的重要推手。馬世芳9歲時在電臺古典音樂節(jié)目里講故事,高中畢業(yè)開始擔任電臺嘉賓,至今從事電臺主持達28年。
正是這些經(jīng)歷,讓《聽說》充滿了故事。正如馬世芳在接受采訪時說,“流行音樂史上那么多有趣的故事,我也不知道怎么就知道那么多掌故,可能和我的家庭有關系,也可能和我做主持人,每年要訪談很多歌手,接觸很多圈內的人有關。”
也正是這些經(jīng)歷,把儒雅的氣質、廣博的見聞、娓娓道來的敘事、知性的評說非常自然地揉入了溫暖聲線,讓整個節(jié)目自帶電臺的感覺。
恐怕再沒有其他網(wǎng)絡視頻節(jié)目能做到這點,即使畫面退為背景,或干脆閉上眼睛,也能單純地被聲音所吸引。在人們心緒忙亂焦慮的當下,用音樂引一泓清泉、種一片夢田,讓心沉浸其中,只是干干凈凈、安安穩(wěn)穩(wěn)地聽一首歌。
馬世芳說,《聽說》是為認真的樂迷而做的深夜電臺,每一首歌的背后都是一則穿越時空的游記,請把你的耳朵借給我,我們一起跟著聲音去旅行。
6月20日,唱針落下,黑色唱片緩緩轉動,鋼琴奏起熟悉的旋律,“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鏡頭跟隨馬世芳的背影進入廣播間里,他帶上了耳機,開始講述關于“飄洋過海來唱你”的那些故事。
有一些歌曲,我們原本以為是中國歌,結果細細回溯起來,才發(fā)現(xiàn)源自國外,卻在時間流逝中滲透到我們的集體記憶里頭,讓人認為是本土的作品,比如這首《送別》。
開始,故事由近及遠,從節(jié)目開始時樸樹演唱的《送別》追溯到了這首歌最早的中文錄音版本之一。那是1935年百代唱片發(fā)行的一張七十八轉的老唱片,演唱者是當時北京北師附小的學生龍珣。19世紀初,李叔同把這首歌從日本帶到中國并填詞為《送別》,從此成為了中國的學堂歌而經(jīng)久傳唱。在最早的版本中,歌詞比現(xiàn)場流傳的要多出一段。
情千縷,酒一杯,聲聲離笛催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草碧色,水綠波,南浦傷如何
人生難得是歡聚 ,唯有別離多……
隨后轉到日本,我們聽到了由犬童球溪填詞,關屋敏子1928年演唱的日文版《旅愁》。
秋夜踏著童年的路,夢里回故鄉(xiāng)。
窗外秋雨,陣陣聲響,游子夢荒涼。
獨自漂泊在異地,我心在他方。
我懷念啊,故鄉(xiāng)親人,回憶永遠留在我心間。
林中沙沙樹葉聲,夢里亦難忘
時光繼續(xù)回退,說到了1851年,一位美國學醫(yī)的年輕人John Pond Ordwa寫下了歌謠《Dreaming?of?Home?and?Mother》, 后來在美國南北戰(zhàn)爭時期大受歡迎。
Home,Dear home,childhood happy home,
When I played with sister and with brother,
There’s the sweetest joy when we did roam,
Over hill and thro' dale with mother……
最后,故事又由遠及近,拉回到了唐朝樂隊的版本。
恰巧看過一期安徽衛(wèi)視的中國風競唱節(jié)目《耳畔中國》,后來獲得冠軍的選手在突圍賽中也唱了《送別》。在《中國詩詞大會》中貢獻精彩點評的酈波教授現(xiàn)場講解了歌曲背后的故事。時值寒冬,大雪紛飛,舊上海一片凄涼,許幻園在李叔同家門外大喊:“叔同,叔同,我破產(chǎn)了,咱們后會有期。”說完揮淚而別。李叔同望著好友遠去的背影佇立良久,返身回屋含淚寫下了: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如果說酈波教授的講解夾敘夾議,那么馬世芳的話更像一段小說語言,在展示(showing)和講述(telling)在兩種形式間交替變換,呈現(xiàn)的是事情如何發(fā)生、延展,又怎樣結束。至于詞曲的故事以及歌曲所反映的時代背景和變遷,中國的別緒、日本的旅愁、美國的思鄉(xiāng)情,其中有多少歷史的相似、文化的交融、人生的交匯,許多況味都留給了觀眾在自我的情緒空間里慢慢體會。
馬世芳推薦的歌曲,都是他從小就會唱的。在熟悉之中發(fā)現(xiàn)的驚奇,來得更有興趣。想不到吧,《野餐》和《清平調》,曲調都是來自美國歌曲。也想不到,《茉莉花》、《玫瑰玫瑰我愛你》這樣江南軟語一般的中國歌曲,被英文男聲唱出了自由灑脫的氣質。而羅大佑那首《戀曲1990》,越南女聲的版本聽起來也新鮮別致。
聽著這些歌曲,遙想孕育它們的時代、環(huán)境,品味超越一時一地的感染力。累積了許多飛行,用心挑選紀念品,收集地圖上每一次的風和日麗……這般心境,就是音樂旅行的意義。
節(jié)目結束,城市的燈火如繁星漸隱,耳旁的歌聲也歸于寧靜。
此時,你是否聽到了真實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