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師報,2016年11月9日
?學習活動項目化,在完成項目并表達項目成果時實現跨界,才是跨界教育的真諦。
?打破學校的圍墻,讓整個世界都可以成為課堂。這就是我所理解的無邊界教育。
對于兒童來說,世界是整體的,并沒有什么學科區分。10多年前,我曾經提出過:“課程,即兒童眼中的大世界。”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強調課程的跨學科綜合,跨越學科邊界的教育,還原一個完整的世界給兒童,而不是用人為的學科分野給兒童片段的甚至是支離破碎的世界。
但是,在一個已經習慣了學科分割的教育中,課程標準、教材、教師甚至兒童讀物,都潛在地受到分科方式影響,要想跨界,何其難。
有一個笑話,某校進行跨學科整合教學,語文教師講《小蝌蚪找媽媽》;數學教師讓學生數一群群蝌蚪做加法;科學教師教青蛙的繁殖;美術教師教畫小蝌蚪;音樂教師教唱有關青蛙的歌曲;體育教師做什么呢,教蛙跳!他們認為,這樣各學科就整合起來了,實現了全學科跨界。
實際上,這種對跨學科的理解相當機械和教條,令人啼笑皆非,已經違背了學科跨界的初衷——還原一個完整的世界給兒童。如果還是有關青蛙或蝌蚪的內容,不如讓兒童對池塘里青蛙和蝌蚪的生活狀況做深入的觀察,然后用科學、文學、藝術、表演等各種形式表達出來,其中自然會用到語文、數學、科學、音樂、美術等學科知識,而且學習活動有深度,豐富多彩。當我們把學習活動項目化,在完成項目并表達項目成果時實現跨界,才是跨界教育的真諦。
除了跨界教育,還有一種是無邊界教育,但它的源起與跨學科邊界無關,而是指互聯網時代,隨著慕課等發展帶來的突破時空阻隔,男女老少都可以利用零碎時間在網上學習交流的新型教育形態。這種無邊界教育形態在我國開始出現雛形,比如邊遠地區的學生通過網上視頻觀看名校教師的授課,本校教師做作業練習的輔導,兩者各發揮自己的優勢,在有些學校還真的見到了效果。
但我所理解的無邊界教育比互聯網帶來的無 邊界更寬廣。比如,我所在的學校緊鄰一座漂亮的公園,我們把課堂搬到公園,帶學生觀察湖面翠鳥的生活,觀察昆蟲采花蜜,觀察竹筍的生長,研究不同地形中植物受環境影響的狀況;我們可以到附近的社區、圖書館、博物館甚至商場上課;我們還可以應用AR/VR技術,讓學生在增強現實或虛擬現實中穿越到恐龍時代、穿越到地心、海洋、黑洞、宇宙中上課,不斷跨越物理與時空的邊界。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打破學校的圍墻,讓整個世界都可以成為課堂。這就是我所理解的無邊界教育。
跨界教育,幫助兒童認識整體的世界。無邊界教育,幫助兒童突破教室和學校的限制。兩者互補,相得益彰。
(作者系特級教師、深圳市龍崗區龍城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