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放假在家,聽身邊幾個大人在比較誰給孩子報的興趣班多,我當時就惱了,但迫于理論上是文明讀書人的面子,我忍了。
有句話說的好:忍一時,越想越氣!
都是3、4歲的孩子,報的那些興趣班,真的都有用嗎?
學拼音、學英語、學數學、學書法、學詩歌、學朗誦、學繪畫、學舞蹈……三四歲的時候就被迫放棄了玩具、游戲,拿起了對他們來說艱深難懂的課本。
童年是一場旅行,而非一場競賽。一定不要本末倒置。
孩子4歲了,拿筆手勢和姿勢都不對,寫的字歪七八扭,報個書法班怎么樣?
別報,沒用!
你問問長大后寫字漂亮的人們,哪個在幼兒園年齡寫的字不是歪七八扭,相反真正在小時候寫字就很好看的親們,長大之后的字依然還是小時候那個路線,但僅此而已,算不上寫字漂亮。
如果非要瞄準書法這條線,在幼兒園年齡,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喜歡寫字的興趣,這遠比把字寫的漂亮更重要;鍛煉孩子手腕的力量和穩定性,遠比報個書法班,上去就寫一堆字重要。
我孩子從小對數字感興趣,我得抓住這個機會,給他報個數學班,好好學數學。
別!
知道數字運算規則的孩子其實很少,更多的孩子只是知道1+1=2這類加減乘除,算不上死記硬背,但更深奧的數學規律可以說完全不懂,這時候去報個數學班,讓老師去叫他這些,遠遠不如在這個年紀,讓他對數字的感覺越來越自如,自己逐漸地領悟數字的奧秘,這遠比讓老師去幫助他理解,更有效果。
如果你害怕孩子自己領悟不出來,耽誤了前程,那大可不必,因為別人3歲知道1+1=2,而他6歲才知道,這有什么不妥呢,真正需要用1+1=2來應對社會的時候,應該是在20歲左右,那時候,他該會的都會,不該會的還是不會。
別怕晚,沒事。
我小孩不喜歡說話,得報個口才班練練去。
省省吧,凈花錢。
你倒不如自己沒事多教孩子一些詞語,讓他做一些事情增加自信心,把心中的想法大膽的說出來,遠比背出來一段一段繞口令來的更直接。
孩子身體肌張力高,柔韌性不好,報個舞蹈班去。
這倒可以,但得讓孩子自己同意。
這個不錯,孩子鍛煉可以讓身體更柔和,協調性更好。但這么好的教育機會,卻被很多父母生生用成了應試教育的套路,課程時間緊湊、固定且繁重,讓孩子從興趣變成了責任,從責任變成了負擔,久而久之,馬馬虎虎,練就的好身體都還給了老師。
曾經有一位大城市的媽媽,從一歲開始,給孩子報了十幾個興趣班,能想到的都學,甚至把小學的課程也先學了學,孩子從小就沒有玩的時間,只能眼巴巴望著同齡孩子游戲,但無力反抗,只得填鴨式的接受。待孩子上小學后,剛開始成績優異,但等孩子”老本“吃完之后,沒兩年,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最終,泯然眾人矣,甚至還不如眾人。不知道這輩子的后半生,還能不能重新拾起熱愛學習的興趣。
多么可悲的例子,泯然了眾人,喪失了童年,一生原本是要贏在起點,最后才發現,越是想贏,輸的越慘。
幼兒園年齡的孩子應該教他什么?
1、培養良好的性格
遇見困難不輕易放棄、遇見強者不輕易屈服、遇見弱者不輕易同情、遇見機會及時把握、遇見不勞而獲的東西不輕易動心、遇人不羞、遇事不怕等等所有看似圣人一般的性格,可能無法完全是這樣,但至少從小培養,能成為十之七八,也是人中龍鳳。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適用于所有行業,所有領域,所有人,是世界上最有哲理的哲理。
2、養成良好的習慣
一名記者采訪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問:“您在哪所大學學到了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那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平靜地回答:“在幼兒園。”
記者接著問:“您在幼兒園學到了什么呢?”諾貝爾獲得者說:“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要誠實,不撒謊;打擾了別人要道歉;做錯了事情要改正;大自然很美,要仔細觀察大自然。我一直按幼兒園老師教的去做的。”
3、在中國,要有基本生存的能力
要知道警察是誰,警察局在哪,知道如何報警;火災來了,應該怎么做;地震來了,應該怎么逃生;怎樣坐車、怎樣買東西。
自己修理玩具,自己管理時間,自己約會,自己制訂計劃,自己搭配衣服,自己整理東西,自己檢驗自己。
缺乏基本獨立生存的能力孩子,令人堪憂。
孩子喜歡玩手機,一發不可收拾,不知如何是好。
你如果觀察發現孩子玩游戲玩的很好,有他自己的各種套路,各種你都不知道的辦法,自己會下載游戲,自己會把下載好的游戲歸類,自己會找視頻,自己會找喜歡看的動畫片,自己會找到爸爸媽媽的微信,自己會發送語音,會發送視頻聊天,那你完全不用擔心,因為這會讓他懂的東西更多,不僅僅是從手機學到的東西,他會學著自己開發腦細胞,這點,很重要。
但是,時間的控制,他還沒學好,需要你幫忙,至于控制的方法,仁者見仁,以你不要和他起正面沖突為宜,因為當別人奪走你正在吃著的最愛的豬蹄時,你也會氣到跳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