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邊的曼徹斯特》講述了一個發生在海邊小城曼徹斯特的悲傷故事,父親的過失引發了一場殘酷的火災,如一個猙獰的魔鬼毀滅了兩個幼弱無辜的孩子,悔恨的父親,悲痛的母親,突如其來的橫禍使原本溫馨的生活面景瞬間支離破碎,父親Lee的精神世界也由于撕心裂肺的痛苦和鉆入骨髓的自責而土崩瓦解,那場夜間大火的火焰長久地在他體內熊熊燃燒,無情地侵蝕著他的生命與情感,給予他與他未來生活以無盡的折磨和黑暗。
整部電影的故事簡單干脆,一場過往的事故,一個當下的葬禮,通過回憶與倒敘使得這兩個事件和諧地完成疊合敘述,平穩暗淡的娓娓道來的表面之下是血肉模糊的痛楚與悔恨,隨著故事的敘述,電影開場Lee的頹喪與暴躁的表現得到了一個合理的解釋,盡管這解釋太過沉重和殘酷。電影表達重心在Lee這一生都可能沒有辦法釋懷的痛與悲,他或將這樣毫無希望漫無目的地在黑暗里磨過他將來的日子,一天天地喪,每一天都是灰色的絕望,沉溺在洪水般洶涌的悲哀之中,直到死亡剝奪他的意志與呼吸,以決絕的方式消滅他的痛苦與回憶。
這是一部以表現情感為核的文藝電影,沒有絲絲入扣的情節或跌宕起伏的劇情,臺詞簡練畫面清和,以一種簡潔明凈的鏡頭向觀眾傳達極致失落的喪感,甚至還穿插著一些舒快的笑料。導演并不試圖營造一種沉重壓抑的氛圍以Lee的視角來表達電影里Lee所承受的苦痛,相反,他采用平靜清歡的敘述畫面以生活的視角來還原Lee的頹喪與失落。實際上,這或許才是生命的常態,“沉舟側畔千帆過”,獨自承受傷痛的Lee,喧鬧生存的蕓蕓眾生,眾人的世界不會因為某個人的悲痛而改變面目,改變的,只是你自己的世界。Lee精神的坍塌,讓他身處喧嘩熱鬧的世俗之中卻依然只有四面來風的嚴寒與孤寂,他從原本開朗活潑的性格轉變為如今的孤僻冷漠,每個人都向他伸出援手但他依然無助而彷徨,生活的意義似乎已經永遠地失去了。Lee與前妻Landy的那段對話令人印象深刻,他們曾經一起經歷了那個恐怖的夜晚,一起承受了巨大的喪子之痛,再次見面他們心緒復雜,千言萬語卻不知怎么向對方傾訴,只是磕磕絆絆一字一頓地彼此局促,哽咽,流淚,急促,躲閃的眼光,想要直面卻又不停地回避。這段場景里,Lee幾乎沒有說過一個整句,實際上,整部電影里,Lee的語言一直都是斷斷續續表達不清,他語無倫次地想要表達自己,但這幾乎不可能,他不可能安心地回憶,不可能安心地生活,不可能安心地原諒自己重新回到這個世界。
不同于以往傷痛主人公在得到外界溫暖后重獲生活信念的治愈片,《海邊的曼徹斯特》一反套路,用其冷酷又真實的色調殘酷展示了人類生命里所存在的不可痊愈的痛楚,這種痛楚如何深刻又永久地改變了一個人的面貌與言行,靈魂因為恐懼而蜷縮在身體的深處,從此他陷入黑暗與寒冬之中,當世界變換著它四季斑駁的色彩,他的天地卻是永恒單一的灰白,沒有歡樂也沒有希望,如同麻木的形體游走在喧嘩的凡塵,卻在這凡塵里再找不到他投落的影,因為他從不被陽光照耀。但丁《神曲》里《地獄篇》中,地獄的入口處寫著“從這入,放棄所有希望”,Lee便是這樣透徹的悲涼,生活于他而言恐怕只剩徹骨的嚴寒。
影片對于悲哀的表現令人贊嘆,Lee在火災現場由一開始超乎尋常的冷靜自持到后來的激動自責,那種呆滯沉默之中所深蘊的悔恨與痛苦比起錘天頓地的嚎啕呼喊更加使人心痛,也更為真實。佛經里有“大悲無淚”,Lee在一開始面對家亡子死的人生大悲時所表現的麻木遲緩正是他在突面悲劇時產生的不可置信的懷疑和深入骨髓的悲哀讓他手足無措,在這種重面前,所有的言語和眼淚都變得太輕太輕。整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大悲的故事,但沒有撕心裂肺的控訴、夢魘和淚花,沒有很多我們所熟知的關于悲痛關于傷心的必須元素,但整部電影所傳達出的,是一份濃重的悲哀,每一個鏡頭,都在哭泣。像古詩里所說,“不著一字,而風流盡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