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如何過才有意義呢?這是我自己在年前就思考的一道問題。摒棄初一不出門的舊習俗,便約上老伴去了周至縣就峪溝口的西樓觀。
之所以去西樓觀,一是基于對道教創始人老子的敬仰,自以為和東樓觀相比較,西樓觀是老子寫《道德經》、修煉、預習傳授的研修場所,也是羽化、安葬的處所,而東樓觀就是老子設壇講經的授課場所;一個相當于老師準備教案和備課處,一個相當于老師講課的講臺,因此在歷史地位上,其實西樓要遠重于東樓,于是才決定去老子墓拜謁;二是避開東樓觀人多喧囂的浮躁氛圍,在這新春的第一天,踏雪、登山、賞景并感受新年帶來的新快樂;三是去年初一去了戶縣和周至交界的狀元廟,今年繼續西行便是樓觀臺,那西樓觀便是必須要去的道教圣地。
踏著皚皚白雪,過了就峪峪口的水泥橋,左側約二百米處就是老子墓,其墓依山面水,呈頭枕西南大陵山之勢(大陵山的名稱,就是由于老子羽化于山上,而葬于山腳下故稱為大陵山,以凸顯陵墓之大的意思),墓的南側就是老君殿,是祭奠老子的場所。右側為上山之路,便可通向王母宮(王母宮其下有西游記中琵琶精修煉的洞穴)和大陵山頂的尹喜墓、紫云樓、吾老洞、大殿等。
在大陵山東坡的腳下有遇仙橋遺址,該橋相傳為魯班所建,建橋時巧遇八仙之一張果老而得名,是通過就水進入大陵山的必經之地。唐、宋時為竹橋,明時為木橋,后屢毀屢建,現明代橋墩還在。
剛過水泥橋,就看見游人陸續從右側的山坡下來,我們便逆向而上。水泥硬化的路面被積雪掩蓋著,雖然已經經過熱心腸人們的清掃,但依然要小心翼翼地行走。這蜿蜒的山路在雪景的裝扮下,增添了一種詩情畫意的感覺,似乎這一路上去,就是在蕩滌心靈塵污中去朝拜“道教祖庭”的祥瑞寶地。半道上的分叉處右上的半山坡中,現有王母宮遺址,王母宮北坡下有百畝水田,據說就是傳說中的瑤池,為王母的起居之地。順著大路左側直上,就到了大陵山山頂。首先感覺到的是整個山頂建筑呈正南正北方向,尹喜墓就在西南的小山丘處,距離正在修建的廣場建筑不遠處。尹喜墓的方位和老子墓的方位相一致,似乎是尹喜始終在關注著、佑護“吾老洞”及山頂一草一木的變遷和生息(感覺尹喜不該葬于高過老子的地方)。
廣場在建設中,在柔軟的太陽光下,是十分的祥和。騎著青牛的老子石像位于廣場正中,似乎是老子剛剛也到了這兒似的,正準備下牛進入紫云樓去;新建的魁星樓在廣場的東南側,比起狀元廟的魁星樓要氣派得多了;正中面南的紫云樓在坪上顯得莊嚴靜穆,樓下是穿堂而過的必經之路,有點天安門城樓的意味;紫云樓前兩幅巨大的石碑介紹著這里的古老神奇。過了紫云樓,向北走,兩側廂房都供奉著菩薩,而正北的山頂下邊有兩處靈巧的石洞。近前的一處石洞上有漢白玉鑲嵌的“吾老洞”字樣的匾額,這就是老子生活、著經、羽化之地。入得洞來,但見石洞寬8尺,高丈余,深不可測,傳洞內藏石函,函內有老子頭蓋骨,近年來有探險者多次進入,均為洞中陰風所阻。民間傳說當年尹喜為追隨老子曾隨神羊入洞直達四川青羊宮。明萬歷四年《重修吾老洞碑》,碑額有“終南福地”四字,洞內東側有“藏丹神洞”石刻,洞內供奉明代老子石像一尊。在“吾老洞”西側另有一石洞,為“娘娘”洞,供奉著送子菩薩。
在西廂房南段一轉身,便有石階路通向山頂,正門面南,可繞廟宇一周環視景色,北門上橫額書有“救苦殿”,由于殿已破舊瀕危,只能從緊閉的門縫中看見供奉的菩薩,想必就是地藏王菩薩吧。在此北望,雪凇枝頭,玉樹銀裝,滿世界蒼茫一片真干凈。
另外,在大陵山峰頂,還有玉皇樓遺址、宋蘇軾“賞雪亭”遺址、明狀元康海讀書臺遺址和康海汲水狀元泉遺址等景觀。
在經號聲中,帶著舒心恬靜地心情,我們離開了西樓觀。也許是上蒼的安排,所有這一切美好的景色,只能留在自己的心中-----盡管來時帶有相機,可惜在使用時才發現忘了把充好的電池裝進去,似乎以后我還要再來西樓觀不成?
路上的積雪在慢慢消融。。。。。。
二〇一二年二月一日 于草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