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初入幣市,問他感受如何,他說收益是不錯,就是總忍不住愛盯著走勢看,漲漲跌跌都快神經(jīng)衰弱了。
一、人生而追求確定
人在面對不確定的走勢面前,總傾向于投入精力高度關注,并找出規(guī)律來。比如面對不確定性極強的彩票,總有人想通過總結過往的開獎記錄,來預測這次的開獎結果。幣圈群內(nèi),面對不確定的幣市價格,總有一群人妄圖根據(jù)走勢和交易量等,預測各種幣的價格,來追求穩(wěn)定的收益。
人在面對不確定的、含糊的、前途未卜的情境,都會感到面對的是一種威脅,從而總是試圖加以防止。
在物質(zhì)與文明如此發(fā)達的現(xiàn)代,人們面對美食幾乎都選擇飽餐一頓,以滿足肚子的飽腹感,殊不知現(xiàn)在美食遍地都是,也全然不顧身上的脂肪已堆積如山;人們用婚姻約束產(chǎn)生好感的雙方,才能產(chǎn)生安全感,因為一紙婚約能從道德感來約束伴侶后半生不會跑掉。這些對于確定性的追求,深深根植于人們的潛意識中,并控制著我們?nèi)粘=^大多數(shù)行為。到底是什么原因讓人如此害怕不確定,而對確定性的事物如此著迷?
二、根植于基因中的追求確定
法布爾的《昆蟲記》記錄過掘地蜂,它會麻醉蟋蟀,把失去行動能力的蟋蟀拖到洞里,然后產(chǎn)卵,讓自己的幼蟲吃著這只蟋蟀長大。在掘地蜂把蟋蟀帶回洞穴時,它先把獵物放在洞穴口,自己先進洞勘察一圈,確保一切安全之后,才把蟋蟀拖到洞穴里去。
科學家驚嘆于掘地蜂的智能,于是針對這個細節(jié)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趁掘地蜂進洞勘察時,科學家把獵物拿遠一英寸。他們發(fā)現(xiàn),掘地蜂從洞里出來后,會把獵物拖回洞口,放下,然后重新進洞偵查。科學家重復同一個動作40多次,掘地蜂就是不把獵物直接拖進洞里去。
這說明什么?說明掘地蜂看似智能的行為背后,其實是基于基因的刻板的、自發(fā)的行為。就像人們一旦遭遇危險就下意識選擇逃避,跟數(shù)萬年前在山林間遇見猛獸就拔腿就跑如出一轍,而不是冷靜下來沉著應對。對此,哲學家丹尼特提出了一個有點恐怖的問題:“你確信自己不是掘地蜂?”
研究證明,人類95%的行為是基因決定的自發(fā)式反應,而另外5%的所謂理性行為,也往往是既定思維決定的自發(fā)式反應。也就是說,我們看似理性的行為,幾乎都是刻板的自發(fā)式行為。
三、世界的本質(zhì)是不確定的
人總是傾向于通過過去的經(jīng)驗,來尋找事物的規(guī)律,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事物能找出其確定性規(guī)律。過去的人們看到世界各地的天鵝都是白色的,便斷言世界上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直到16世紀發(fā)現(xiàn)了大洋洲,黑天鵝顛覆了人們的認知。過去的110米欄項目,從未有過黃種人拿牌,甚至都極少進入決賽,直到劉翔一舉奪冠,顛覆了人們的認知。
當患病率十萬分之一的病例出現(xiàn)在朋友的孩子上;走了好幾年的馬路說塌就塌;好好的逛著街,身后不到2米,一整塊窗戶玻璃從高層砸下摔的粉碎;昨天還談笑風生的老奶奶說走就走了。不斷有事情告訴我們,這個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或者,世界的本質(zhì)就是不確定的!
四、應對不確定的方法
笑來老師說過,投資世界是個鏡像的世界,里面的一事一物都是你見過的熟悉的,但卻是完全相反的,甚至連順序都是反的。“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查理芒格在窮查理寶典中也如是說到,顯然,他已在投資領域看破了這一點,這是個完全違背人性的世界。
有著卓越成就的人,必然能意識到自己行為背后的邏輯,進而突破基因自發(fā)的行為——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行為。
既然不確定性無處不在,我們需要如何應對不確定呢?有一個理性的答案:信息能消除不確定性。在消費金融領域,大量消費者違約欠債不還,是多數(shù)消費金融公司陷入危機的根本原因。面對每一個借款都有可能違約的客戶,利用客戶多個維度的征信報告,能有效篩出劣質(zhì)客戶,進而降低客戶違約的不確定性。
在我們所處的投資行業(yè)中,充分利用信息消除虧損的可能性,是投資獲得持續(xù)增長的上上策。處于投資市場中的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盯著大盤看毫無意義,我們要避免跟隨市場波動做出感性行為,而是拿出大量注意力去充分了解市場,從不同維度了解所投資項目所解決的問題、是否剛需、團隊素質(zhì)、產(chǎn)品等一系列底層邏輯和價值,這才是項目能產(chǎn)生價值的根本,以此為基石,價值的生長才能產(chǎn)生節(jié)節(jié)攀升的股價。
對于人生,我們更應該擁抱不確定性。不能因為害怕表白,而可能失去一位絕佳伴侶;不能因為膽怯,而可能失去一次事業(yè)上升的絕佳機會。人生如斯,面對不確定性,理應勇往直前,兵來將擋,水來土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