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真的“熱愛學習”?還是外界所迫?
剛才看了很多網易云音樂訪談的民謠歌手,我一直有一首特別喜歡歌兒《春風十里》每當碰到比較厲害的會彈奏吉他的都會請求彈一首。這首歌是鹿先森樂隊的,但其實到現在我才知道這個樂隊成員和他們的情況。因為我一直覺得喜歡的東西單單喜歡本身就足夠了,就像是錢鐘書說過的:“假如你吃了一個雞蛋覺得不錯的話,又何必一定要見那只下蛋的雞呢?”但是今天偶然發現他們樂隊采訪,真的很令人羨慕,于是我轉發到了我的朋友圈、空間……并附上了一段文字“樂隊每個人不是博士就是碩士或CEO,都有著不同領域的工作,但卻能夢想與生活完美結合。都說民謠是窮的,但是生活卻容不下窮。在守候自己的夢想時,又不會被現實壓迫。
令人心生羨慕,卻又給了新一代大學生動力。不必為學習去放棄愛好,也不必為了你夢想放棄學習。其實你既可以朝九晚五,又可以浪跡天涯。
從如故認識了一個滿合得來的朋友,加了微信,聊了兩天,分享趣事。
他問我:“你很熱愛學習嗎?”
我想了一下,回答到:“怎么說呢?不應該說是熱愛,也不應該說是被逼無奈,更多的是習慣吧?!?/p>
其實我自己知道,我好像從小對書不怎么感興趣,也不愛看帶字的東西,也許是受環境的影響,也許是自己本身就不喜歡。從小到大上了這么多年學,我好像除了課本之外的東西幾乎不看,包括令同學們瘋狂的小說,漫畫,雜志,報刊……但是我從來沒有放棄過學習。
為什么我一直堅持而沒有放棄?
我覺得這可能與我自己的性格、生活的環境也有關系。也許因為家庭并不富裕,學習才是我唯一走向外邊的機會,才是唯一讓我可以不用完全靠家里而能去看看更曠闊的天空的途徑。其中父母身邊給的暗示也是學習好才是一切,我也慶幸自己有開明的父母,他們不辭勞苦供我和姐姐讀書,受他們能提供給我們的最好的教育。也許他們也有點遺憾沒能上大學,沒能走出去,于是希望我們能有更多的發展,能去看看更大的世界,而不只是局限于小地方,每天只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來度過這些歲歲年年。
我記得從小姐姐學習都很用功,學習成績也是佼佼者,所以免不了的就會被父母老師周圍親戚拿來比較。媽媽告訴我說在小學一年級之前我是經常不去上課,而是天天跟著他們出去做買賣要賬,但是因為班主任的一次談話,從此以后我就算發燒都會去上課(具體我也忘了說了什么)。
我記得大概是在三年級以后,教過我的老師也都教過我姐姐,所以都認識我。也許是因為大了吧,開始有了好勝心,聽了許多老師說我不如我姐姐,不用功等等,但我爸媽屬于那種無論什么事都不會直接說我怎么怎么不好的那種,他們會說的比較婉轉,而不傷我的自尊心,比如:“這次你姐姐又考的不錯,得了獎狀獎品的,爸媽再獎勵給她一本相冊,等你考好也獎勵你。”“每次開家長會被的家長都是挨說,我每次去都是被夸,這不又得的獎狀什么的。”等等諸如此類,我就這樣被時時刻刻鞭策著前行,就這樣我也開始考了年級第一,排前幾名,拿獎狀,去外邊讀書,考一中……幾乎都是在按部就班的一步步進行,一直到現在。
不算熱愛吧,也不是討厭,我感覺其實很多人都是這樣一步步走過來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清楚自己真正熱愛什么,有時候是按部就班,有時候是很隨大溜。到現在我們口口聲聲說著要自由,不要或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要去追求理想,浪跡天涯,可是誰能的說清楚自己真正熱愛的是什么。
我從小就有化妝品,愛臭美,愛化妝,愛衣服,喜歡過唱歌跳舞,喜歡過樂器,喜歡過畫畫……感興趣的事情太多太多,但是沒有最后做成的,有條件不支持,也有自己就是對什么三分鐘熱度。一直愛美,是沒有變過的,中考畢業和家里商量好,如果沒有考上高中就去學美容,還是挺高興的,但是沒想到考的特別好考上了一中,結果就是這樣一步步又走下來了,一直到現在的大學。
我一直對事物都有自己的觀點看法,這也和爸媽從小給的極大的選擇權有關系吧。無論是吃什么,穿什么,干什么……他們都是讓我自己選擇,自己喜歡就好,沒來沒有限制過我什么,當然我也不會去違法犯罪的事兒。其實這點對于父母來說很難得,我記得初二我有一個同桌,女生,但是她穿的衣服都是男生或者中性打扮,頭發也是,但著不是她的風格,她看到我特別小女生的裙子,鞋子,包括筆袋什么的,她都會很喜歡,我問過她為什么不自己也穿,她說,她媽媽不允許,每天吃什么用什么穿什么,早晨起來都會給她擺在跟前,她不用擔心也不用考慮,都會給她做好,而她不喜歡也不反駁,因為她知道沒有用。也許這個例子可能有些偏激,但是在我同學朋友中也有很多家長都是這樣,事事為孩子考慮到,“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古往今來都是一樣,也情有可原。所以很多孩子早已經適應,而且也成為了習慣。但著早晚會在長大的某一天在他的方方面面表現出來,優柔寡斷,難以決絕。
自己的選擇,自己的熱愛,尋找,還在路上。不急,你還有大半輩子。慢慢走,慢慢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