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什么是善良?
善良就是善待自己,在不傷害自己的情況下善待他人。
其實,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因為,一個人只善待自己,而不懂得善待他人,那就會變成一個自私的人。自私的人必然會做出很多短期來看是損人利己的事,但這個世界畢竟是人組成的,即便你現在因為損害別人的利益而得利了,但長期來看,自己還是會吃虧的。這樣一來,長期來看,自己還是不得利,那不還是沒有做到善待自己。
但,若是一個人總是善待他人,卻忘了善待自己。那這個人不就是一個沒有原則的老好人嘛,世界一次又一次地向我們證明了,老好人都沒有什么好的結果,所謂好人不長命,其實應該是老好人不長命。
在善待自己與善待他人之間,必然有著一個流動著的平衡點,在不同的情況下,這個平衡點處于不同的位置。
善良,不是愚蠢,善良只是希望在自己與世界之間,找到一個平衡而已。
二
如何解釋“己所欲,施于人”?
所謂“施”,在中文語境中,最常出現的都是“施恩”、“施舍”等詞,這幾個詞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施恩者往往都覺得自己比被施恩者要更強大,給人一種強者對弱者的同情的感覺。
那種感覺,就好像是人類在看其他物種的那種感覺,有著一種高高在上的優越感。
“施”這個詞,也有著另一層的含義,那就是強逼著對方改變,將自己的意志強行加給對方。
這就和人人平等的理念完全違背了。而在美國《獨立宣言》中這么一段話,應該是人人都應該背下來的: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舉個例子來說明:
我一個朋友很喜歡看電影,有點時間就會去看電影,他認為從電影中可以學到很多知識,從電影中也得到了很多的快樂。而且,因為長期看電影,他已經深深地為電影藝術所折服,在他的心中,電影就是世界上最美妙的藝術。
于是乎,他希望身邊的朋友和他一樣,能夠喜歡電影,感受電影的魅力。
我作為他的朋友,自然就少不了”被騷擾“,每天都會聽他洗腦電影的美妙,被他拉著去看電影,在向我介紹電影時總是帶著一種高高在上的優越感。
他的這種行為就是在“己所欲,施于人”。
當然了,這種情況在生活中其實并不會發生,畢竟太極端了。但是,你們每個人一定都有這樣的經歷,那就是你的父母,總是逼你學習各種各樣的技能,或者你的愛人,總是希望能夠改掉你的一些壞習慣。
這其實就是在“己所欲,施于人”。他們也許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在面對家人時內心里所產生的優越感,但他們一定認為自己做的是對的,你做的是錯的。
可是,為什么他們不會問自己:為什么我強逼著你做的就是對的?誰定的標準?
三
為什么說“己所欲,勿施于人”是一種善良?
在我的理解中,勿施于人,就是不要強迫別人改變,而要引導別人改變。因為我知道,一個人如何發生了變化,不會是因為別人的強迫,只可能是他自己受到了某種刺激,進而自己想要做出改變。
想要引導別人改變,其實方法也很簡單,就是自己做出來一定的成果,讓別人看到,引起他的興趣,讓他自己產生改變的念頭。這樣一來,不會因為想要拼命改變別人而傷害了彼此之間的感情,也不會因為想要改變別人而浪費了自己的注意力、時間,要知道注意力、時間可都是屬于自己的寶貴財富呢。
你看,“己所欲,勿施于人”是不是善待了自己,也善待了別人,而這不就是善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