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幾日,體能訓練,拉單杠的時候,為預防手滑,就在手里抹上一些粉末。訓練完后,有位同學或許覺得好玩,就將手中殘留的粉末抹在別人身上,很不幸,我也成了被抹的一員。
當他抹我的時候,為了逃避,總得找點理由吧!我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也不希望別人這樣對你吧!”本以為這樣就該結束了一切,但他的回答讓我頗感無奈!
“你也可以抹我,我不介意!”
聽及此,頭頂上仿佛有一大群“草泥馬”飄過,蔚為壯觀!眼看著就要被抹了,腦子里突然靈光一閃,脫口而出:“己所欲,亦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論語》。是指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強加給別人。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準則。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
咋一看,好像是這么回事,似乎有點道理,但仔細一看,用心推敲,便覺不是那么回事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單從字面意思上來看,簡單明了,就是不要把自己所不愿意的強加到別人身上。
當然了,其實此言有其自己的專屬性存在。從《顏淵篇》的“見大賓”“如承大祭”,孔子只是說他倡導的行為。這里不做深究,僅從大眾所認知的觀點出發,著眼于我們的日常生活見聞,淺談一二。
? “你要求別人做什么時,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這樣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別人這樣了,那么你的要求才會心安理得”。
人類就是這樣一群奇怪的生物,我們整天嚷嚷著要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學會為他人思考,但是我們真的這樣做了嗎?或者說你真的做對了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中心主旨強調的還是自我,自己不愿意就不強加給別人。當然了,我們要肯定它的可取性,畢竟與“己所不欲,施于人”相較而言,這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但是它的自私一面終究是和尚頭上的虱子——明擺著的。站在自己的角度,以自我為中心,認為自己所不愿意的,別人大抵也是會不愿意,但你終究是代替不了別人,也無法左右別人的思想,愿與不愿不是你說了算,也不是你一言就能將其抹殺的。
? 小李原來是單位的一名普通員工,經歷過底層生活的他似乎洞悉了一切,覺得領導的管理方案這不行那也不行,根本就沒有為他們這些普通員工著想。
經過一番奮斗,小李終于如愿以償,也成了領導,并且有權利制定管理方案,于是他就開始了他的公司管理制度改革之路。但是沒過多久,小李的改革方案就不得不被迫中止,原因是下面的人也就是那些普通員工怨聲載道,說他的方案不合適,甚至侵犯了他們的權益。小李很納悶,認為自己的方案都是為他們考慮,但是他們為什么就不肯接受呢!
其實小李走入了一個誤區,改革方案是站在普通員工的角度進行的不假,但卻是站在他這位曾經的普通員工的角度,他代表不了大眾,方案自然也就會有所錯誤。小李的做法不正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嗎?自己認為不行的制度就要把它推翻,讓別人也不要接受,終究是太過一廂情愿了!
己所欲,施于人
? “己所欲,施于人”,我把它理解為把自己想要的強加給別人,有點一廂情愿,認為自己喜歡的別人也會喜歡,太過強調自我,好像世界圍繞他轉。如果按照心理學中的“親近人、對抗人、規避人”三種觀點來分類的話,我想有著這種思想的人顯然就是“親近人”類神經癥了!他們很愛表現自己,這種表現已經超過了一個度,變得肆無忌憚。在生活中,他們處處表現自己,愛出風頭,卻又沒有把握好那個度,所以總是把事情搞砸。
? “己所欲,施于人”,從表面上看,有一點爛好人的感覺。如此行為,一兩次還好,但如果次數多了,就有點欠妥了,古語不是有言:“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嗎?這么說,也許有點太過極端,但是從其中卻可以折射出這種人對“親近人”的渴望!他們想要擺脫生活給予他們的沖突,并寄希望于別人,親近別人就是為了獲得別人的贊美,得到認可,這是虛榮心的表現,但又不單單是虛榮心,這是一種神經癥,不是單一癥狀,而是多種心理疾病結合而成的。
? 飯桌禮儀一直被人們視為交際談心之首選,搞得好可以廣交天下之友,弄不好也會給自己帶來無端的麻煩!“好客”是對別人的尊重,但有時我們卻常常弄巧成拙。
有的人明明滴酒不沾,但你卻要為了表現“好客”風范,不停地給別人敬酒,別人喝也不是,不喝也不是,場面弄得很尷尬,何必呢?還有,為別人夾菜,這種行為本身沒有錯,但不知你是否了解過別人的口味,倘若夾了別人有忌口的菜,會被人誤以為是惡作劇,只會給別人留下壞印象!
酒敬與不敬,菜夾與不夾,對錯無法評斷,也沒有什么評斷標準,但是我們在做的時候要學會遵從一個原則。那就是給別人的東西,要以別人意愿為標準。要看別人自己是否愿意,而不能依據我們的標準來強加給別人。自己想要的,未必是別人需要的;“欲”包含個人看法,有著主觀方面的內容和含義。施于人的正是擁有自己想要的事物時的個人看法。
? ? 欲與不欲,其實皆無所謂,最重要的是要有心,會看眼色行事。
當下的時代,物欲橫流,我們要學會辯證地去看待這個世界。不要把它想得太美好,也不要把自己當做萬年憤青,看什么都覺得一無是處!
人是社會的人,我們不能脫離社會而單獨存在,這一點很重要。
因此在生活中我們就不可避免的與別人進行接觸,買菜、逛街、問路……都離不開交流。欲與不欲是為人處事之道的表現,它并非是一種行為、一個現象那么簡單!以小見大,從一個人的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命運。同樣的,從一個人的處事原則,我們也可以看到他的未來。總而言之,言而總之,一言以解之:多看,多想,多問,多做,如此這般,便覺甚好!
但是我們也不要把自己看的太低,看得太過卑微,與朋友交,哥前姐后;與領導言,唯唯諾諾……當然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條,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怎么做,難分對錯!
只希望,到遲暮,不曾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