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誰的青春不迷茫,應該改成誰的人生不迷茫。在青春期的時候,我曾經無數次的迷茫,在這種迷茫的狀態下去思考人生的方向,一度以為迷茫只是青春期特有的狀態。可是當青春過了之后,發現這個迷茫-思考-實踐-迷茫的循環似乎永無止盡。很多時候,都會有一種被催促著前進的感覺。
? ? ? 小晨并不是一個十分聰慧的孩子,至少它的父母不這么認為,在父母的監督下讀書,高中時期有接到過同學的示愛,卻被父母以年紀太小為由強行阻斷了一段關系,甚至到了大學的時候,父母的態度也是如此,而就在即將大學畢業的時候,父母的態度卻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開始大力鼓吹早點結婚生子,不結婚就不幸福的言論。眾所周知,畢業后三年是職業生涯至關重要的三年,這個時候選擇結婚生子,對人的職業生涯是一種巨大的摧殘,尤其是女生。在22-28這個年齡段,明明是職場拼搏的最佳時間段,在父母的眼里卻是最佳結婚年齡,理由很傳統,同時似乎也很政治正確:人是有一定的結婚的年齡的,過了這個年齡就不好找了。急于證明自己的小晨,在選擇行業與崗位的時候過于急促,選擇了不是那么合適自己的崗位,倒是工作成績不盡如人意,不由得陷入了人生的迷茫與低谷。
? ? 生活中有很多小晨,可能不是百分百的相像,但是小晨所映射出來的,正是中國所存在的一種人的人生,甚至是很多人的人生。沒有足夠的知識與經驗,被迫在人云亦云下決定,錯誤的決定導致錯誤的道路,始終無法積累到正確的知識與經驗,最終導致惡性循環。讓我們來深入分析下導致這種境況的真正原因:
1.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 沒有足夠的知識理論基礎與實踐經驗,也沒有科學的調研取證能力從而導致對信息的篩選能力差,最終沒有形成自己的思維體系,很難去對一些比較重要的事情做出科學的判斷。
2.生活目標不清晰 沒有思考的習慣,自然難以達成深度思考,沒有足夠的思考,就很容易人云亦云隨大流。隨大流聽起來是一種比較豁達的做法,實際上卻是一種對自己不負責的做法,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思維與經歷,適合大眾的東西不一定適合自己。
3.職業方向不明確 除非父母輩是有一定成就的人,不然父母很難對下一代的職業做出合理的規劃,尤其是現在的世界,更新的速度遠大于前。就個人而言,職業方向不是規劃出來的,而是實踐后不斷總結與優化出來的,就像那就俗話:路在腳下。沒有走足夠長的路,也沒法去判斷什么是正確的路。
? 以上種種最終導致了人的迷茫,迷茫源于無知與模糊。人需要有足夠的知識積累,才會變得頭腦清晰,思路明確。有一個古老的例子:初學三年,天下無敵,再學三年,寸步難移。講得的是人在不同的知識積累的狀態下,對于現實世界的看法也不一樣,剛開始學到一些東西的時候感覺自己啥都懂啥都會,但是再繼續學下去的時候反而發現學的東西不夠多,不懂的東西還有很多,想再上一個臺階更難了。當然這里并不是講的是再學三年的寸步難移的狀況,而是說當你學的越多的時候,你就會更加深切的明白,自己懂什么的,自己還有更多的不懂,這種懂與不懂正是自己思考的邊界感。對于自己的有足夠知識的領域,可以明確的做出判斷,對于自己不懂的領域,可以迅速學習與調查,提升做出正確判斷的概率。
? 知識與邊界感,或者說智慧與原則是解除迷茫的靈丹妙藥,有了這個靈丹妙藥,才會對生活充滿清晰的掌控感。
知道這些道理很簡單,但是做起來很難,以下三個建議可以參考:
1.不要急。
這一點寫在最前面,因為太著急就會過分焦慮,容易犯錯。大多數情況下等一等總會有好事發生,靜下心來去做事,沉著的面對一切。著急對應的是耐心,耐心是一種為人處事的智慧,要學會智慧的去解決問題。自己遇到的一些事情,可能只涉及到一些事,有些涉及到人和事,在情況尚未明朗的時候,耐心等待往往是一個好的選擇,著急就會喪失一部分理性,使自己陷入情緒化,解決問題的成功率顯著下降。
2.跟著感覺走。
講感覺并不是說讓大家任性的去做一個決定。感覺代表著感性,是理性的對立面,我們不妨來思考下感性與理性的關系。
(1)利益代表理性,熱愛代表感性,但是理性的思量必須站在充分的知識信息與科學決策模型上,如果沒有這個底層邏輯,那么所謂的理性的利益思考也是感性的。同時,大多數人并不知道自己的熱愛是什么,因為他們沒有認真思考過自己想要什么,沒有大量的時間與總結,無法找到自己的特別感興趣的點,
(2)感性是建立在感覺器官對于現實世界的認知上,帶有更多個人性,情緒性。理性則是通過感性認知的基礎實踐的經驗上,再進行分析,推斷,對比,足后得出結論。兩者沒有對錯之分,只要這個結果是正確的,不管是理性還是感性推斷出來的結果都是正確的。感性是理性的基礎,理性是人的一種高級思維,但這并不意味著理性就高于感性,只能說這兩者有明確的前后關系,并且互相推進。理性認知的升級,可以帶來感性的變化,感性的積累有利于理性的思考。
(3)利益是相對的,變化的速率非常高,熱愛也是相對的,但是變化的速率非常低,很少有人之前非常喜歡什么,之后再也不喜歡,如果有,那是因為不知道自己的熱愛。
在興趣與利益的抉擇中,許多人選擇了利益,并不是因為他們做出了理性判斷,而是因為他們沒有找自己的熱愛。利益的判斷與個人的知識素養,社會情況相關,很多時候并不能選擇到真正的利益最大話的方向。因此擇業中可以興趣打底,追求利益。有興趣才好玩,有動力,利益只能是在人無法生存下去,或者特別看重的時候才會給人產生巨大的動力。
3.提升獨立思考的能力。
(1)尋找正確的信息源。有事少找某度哈哈哈哈,盡量先找谷哥,專業的垂直知識社區,付費知識等。尋找正確的信息源本質上是一個檢索信息的過程。一個完整檢索信息的過程一定是要包含分析問題、選擇合適的檢索工具、提取檢索詞、構造檢索式、進行檢索、篩選檢索結果、調整檢索策略、反思總結這8個完整的步驟的。更加細化的操作,大家可以上慕課app查找 信息素養 相關課程
(2)深度思考。看到了現象就去思考背后的原因,通過各方數據來驗證觀點,從觀點出發舉一反三,思考是否有不一樣的觀點,再總結出經驗指導行動。深度思考有許多種思維模式,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 金錢與知識是人生的底氣,也是自己做選擇的底氣。有方向就不會迷茫,方向來源于認知,認知來源于理論與實踐,多看書,多實踐 ,多掙錢,多分享。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