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沒有遠慮的人,就永遠生活在近憂里面。因為所有該遠慮的事,都要發展成近憂他才處理,一輩子都在做消防隊長,都在滅火,還以為自己日理萬機,多么勤奮,其實這些近憂,都是他自己制造的。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薄?/p>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長遠的考慮,就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唉!這樣的人,我見過太多了!他不愿意考慮長遠的事情,甚至輕視長遠的事兒,總覺得那不急,現在急的事兒多著呢,都沒處理完呢,哪有功夫考慮那么遠的事兒。這樣呢,所有的事兒都變成了急事,因為不急他不管嘛。由于沒有長遠規劃、準備和積累,等“長遠”時間到的時候,就沒他什么事了,他出局了。
不愿意考慮長遠的人,他們否定一個提議的口氣通常是這樣的——“那得三年!”“那得十年!”言下之意,那需要三年、十年的事兒,咱們現在說它干嘛呢!他們不明白,所有的成功都是時間積累,都是笨功夫,花時間越長的事情,越有價值,越有競爭壁壘。因為你花三年干成的事,出來就領先三年,別人要攆上你,他也得花三年時間,三年后,你也又往前跑了三年了,他刻舟求劍是攆不上你。而花十年能干成的事,出來就領先十年。反過來,如果三個月能干成的事兒呢,別人三個月就攆上來。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沒有遠慮的人,就永遠生活在近憂里面。因為所有該遠慮的事,都要發展成近憂他才處理,一輩子都在做消防隊長,都在滅火,還以為自己日理萬機,多么勤奮,其實這些近憂,都是他自己制造的。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是天使循環,和魔鬼循環的區別。什么是天使循環呢,因為他一貫有遠慮,一切有準備,所以沒有近憂,良性循環,以至于天使循環。什么是魔鬼循環呢,因為他一貫在近憂之中,“沒工夫”遠慮,所以所有的該遠慮的事,就都變成了近憂,進入惡性循環,以至于魔鬼循環,心力交瘁。
《荀子·大略篇》說:“先事慮事,先患慮患。先事慮事謂之接,接則事猶成。先患慮患謂之豫,豫則禍不生。事至而后慮者謂之后,后則事不舉。患至而后慮者謂之困,困則禍不可御。”
不管是趨利還是避害,凡事都要想在前面。事情來之前就考慮過了,這叫“接”,事情來了,接上就是,是你一個人的事情,你有準備;是組織的事情,你有預案,人人都知道該怎么辦,馬上行動起來。所以事情都能處理好,能辦成。
禍患發生之前考慮過來,這叫“豫”,也有預備,有預備,那禍患就不會發生。
發過來,事情發生了你卻沒準備,那叫“后”,落了后手,那事你辦不成!禍患發生了才開始琢磨怎么辦,那叫“困”,困住了,那禍你躲不過,處理不了!
多少生產安全事故,今天這兒爆炸了,明天哪兒橋塌了,不都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活案例嗎——又出事兒了!
《荀子·仲尼篇》又說:“智者之舉事也,滿則慮溢,平則慮險,安則慮危,曲重其豫,惟恐不及,是以百舉而不陷也。”
智者舉事,圓滿時考慮月滿則虧,首先別把圓滿變成了膨脹,膨脹變成了爆炸,其次注意圓滿而懈怠,懈怠而退步出局。順利時要考慮艱難,安全時考慮危險,周到地從多方面加以防范,唯恐遭到禍害,所以辦了上百件事也不會失誤。
學論語啊,不是學語文!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從語文上都以為自己懂,就翻過去了。一定要切己體察,反復體會,落實到自己身上,知行合一。所以我每一句的解讀,不嫌啰嗦,都盡量反反復復的講,把先賢大德的相關言論都盡量組織齊全,也讓讀者反復體會。希望有志讀論語的人,讀我這一本,就真正能讀懂孔子苦口婆心的微言大義,并且自己能知行合一。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薄?/p>
這句前面《子罕》篇講過,這里又來一遍,多了“已矣乎”三個字,屬于重出?!墩撜Z》里這樣重出的地方也有好幾處。我們就不重復講了。
我的論語學習參考書: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中華書局出版
《張居正講解論語》,張居正注,中國華僑出版社出版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出版
《論語正義》,劉寶楠著,中華書局出版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