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缺的不是夢想,是把夢想變現的行動

周日在趁早進行了一場關于跳槽和職業內能力提升的分享。分享的過程和趁早er的現場提問都讓我感觸頗深,所以挑選幾個現場讓我印象深刻的問題寫下來分享給大家。

管理員在分享前進行了一些數據統計,發現此次來參加分享的平均年齡為25歲左右,有跳槽和職業生涯規劃需求的人數占到了約70%,所以我們看到從大學畢業將要進入職場到工作經驗5年內的小伙伴,最容易出現選擇糾結和職業再定位的問題,這項趁早er的數據和社會上的數據的曲線基本是一致的,因為再慢慢往后走,人們的職業成熟度在提高,慢慢清晰自己想要的和自己能得到的。同時,越往后,職業轉換的成本是越高的,所以,趁早了解自己,趁早選好方向,趁早提升能力,就能趁早實現人生職業夢想。

1. 現場一位應屆生問,自己學的是**專業,但是畢業后不想找專業的工作,反而對市場和銷售的工作比較感興趣,但是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

這樣的問題是不是很常見?身邊很多朋友經常對別人的職業或者身份感興趣,但在問到他要不要去跨越轉換的時候卻打退堂鼓了,美其名曰不知道是不是真愛不敢輕易邁開第一步。但你要是接著問,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卻發現接不下去了。回到那位同學的問題,她的背后的糾結點不是不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她其實是感興趣的,但不確定自己畢業后跨專業去做市場和銷售的工作能否做好的問題。所以,她首先應該去做的是了解市場上有哪些領域的市場或者銷售(其實兩個方向)是她想要去嘗試的,這些職位分別有哪些能力要求,自己是否具備,如果暫時欠缺,能否提升,如果可以,那當然可以大步往自己的夢想邁進啦。如果方向夢想職位所要求的核心能力自己無法突破,那就去分析下夢想職位吸引自己的點到底在哪?是人脈,公司氛圍還是薪資?找到夢想職位背后的自己的核心需求,看看是否有可替代的自己能力能夠企及的職位出現。

2.一位小伙伴提出自己目前做的工作不喜歡,我問是做什么方面工作的,說是寫稿子的,一開始調過來很開心,后來發現必須要按要求來寫稿,而不是自己想寫的東西,所以覺得工作不是想要的。又問,那你自己想寫什么樣的文章呢?答曰,想寫對別人有啟發的文章,那我說那你就下班寫你喜歡的文章好了,兩者不沖突啊。小伙伴說那這樣覺得工作不喜歡,沒意思。我想說,上班寫公司要求的文章,公司pay你工資;下班寫自己想寫的文章,自己pay自己開心和愉悅感,這就是兩個平行的價值等價交換公式,為什么要混在一起讓自己糾結呢?結束后,小伙伴又來提問,說覺得目前自己的工作是沒有價值的,我問:那在你看來,什么樣的工作你覺得是有價值的呢?她說:覺得科學家做的那些能夠改變世界的工作才是有價值的。我又問:那你為什么不去做你認為有價值的工作呢?她說我做不了。我說好的,事實就是這樣,從起點(目前的狀態)到目的地(成為科學家),要么找到過去的方法(提升能力),要么就是修改目標讓自己達到(比如找到不用做科學家也能改變世界的職業)。所以,不用糾結,想清楚了,無非就是看清楚自己在哪,要去哪,怎么去的問題。

3.不是具體的問題,是發現的現象。在每次的線上或者線下分享中,都能看到幾位熟悉的面孔,這樣的小伙伴非常上進非常認真,有活動必參加,可是參加完就輸出了一個大寫的“贊”字,就繼續去下一場趕場了。我也經歷過這樣的階段,信息缺失恐懼癥,加上開始夢想癥(以為聽了就都是自己的了,記下來自己就都掌握了),就這樣,大把的時光都卷進了這兩個漩渦,長此以往,有點可怕。面對信息缺失恐懼癥,需要靜下心來理清自己的需求和目標再進行選擇,當然,需要階段性性的回顧和再調整,因為你會一直在成長。第二個癥狀也很常見,聽完分享必贊,別人開心你卻不好了,酒肉穿腸過,片葉不沾身,這樣虛耗的只是青春,所以,對號入座,如果有這樣的情況,趕緊行動起來,聽完一場分享后,哪怕寫下一點自己能夠改進的,那也是極好的,慢慢你會看到時間的復利在你身上的魔法作用。

最后,還是把分享的PPT最后一頁的話送給大家: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人生,從外打破,是壓力;從內打破,是成長。修煉內功,方得始終!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