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學而優則仕,士則要肩負著社會使命,但參政難免遭遇排擠,仕而隱,隱而仕,屢仕屢隱,卻次次都是「窮」。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窮即無道,那么古代文人形成了「非仕則隱」的生活模式,隱即無道之道。也許有人認為他們是逃避主義者,沒有勇于面對現實的氣量,隱淪于山林,聆聽自然的屏息聲斟酒飲茶,過著與塵世相違背的生活。隱即隱絕?不顧世事?
? ? ?「阮步兵喪母,裴令公往吊之,阮方醉,散發坐床,箕踞不哭。」此乃竹林七賢之一阮籍的生活寫真,揮去喪母之哀傷,暢飲,方醉,絲毫不見他的傷感。喪,不受禮節的約束,被眾人視為不孝之子。孝,乃中華傳統之美德,阮籍卻將自己心里對世俗的憤恨,散發得淋漓盡致,何必為了逝去的親人哭喪?何必拘泥于禮節的框架中?動亂的魏晉,變遷的塵世,已經淹沒了自己的用武之地,以隱世為旨趣,寄情于山水竹林間。不禁感嘆,「厥旨淵放,歸趣難求」,渴求在現實中尋找到和自己一樣放蕩不羈的浪子,敢于抒寫心中對世俗的厭棄,但卻尋覓無果。
? ? ? ?曾有人斷言,他們是「逃避主義者」,因現實的動蕩而隱匿,因仕途官路曲折而退縮,在現實中遇到了窮途末路,竹林成為他們的聚居地,在那里,笑看云卷云舒,舉杯斟酌,暢快地道出處世的悲傷。但他們并沒有漠視世事,談玄縱酒之際,站在一邊冷眼旁觀,窺探邪惡的官場面貌,將深惡痛疾之情發諸筆端。雖然他們沒有身處于繁雜的世俗,但是心系世俗,詠懷山水不忘痛斥時代的黑暗。
? ? ? 因「吾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甚至好幾次有人請他做官,他一概拒絕。盡管家境貧寒,卻只想倚靠在窗邊,聆聽田園間自然的聲響。自己的花園里茂密的樹木,松菊,一年四季散發著淡淡的清香。置身于良辰美景間,披星戴月,放棄官位歸隱田園是「逃避人生」?歸園,同樣可以抒寫充滿情趣的人生,生于塵世,隱于塵世,陶潛并不是在逃避人生,只不過厭倦了官場的喧囂,寧可衣衫襤褸,也不愿跟隨官場的趨炎附勢之風。他的人生并不因此而失色,田園間尋覓靈感,撫孤松吟誦著,臨清流而賦詩,美景給予了他更豐富的創作源泉。一個想要逃避人生的文人,我們可以目睹到他漸漸淡出詩壇,與世隔絕。但陶潛在另一個空間里,讓自己的人生達到了和諧的狀態,避開了塵世的徒然匆忙,找尋到了真正適合自己的軌道,我們在和諧的人生狀態中看到了積極的人生觀念,一位愛好人生的文人的生命歷程。
? ? ? 隱逸者們,并不是人生、世事的逃逸者,官場的失意化為對現實的反叛,價值觀在追求寧靜的同時積淀、陶冶,融入詩情畫意,忘懷世俗,自得其樂。愈來愈快的生活節奏似乎讓我們窒息,繁華的大都市,浮躁的人心,急功近利的人生態度,伴隨著懷揣著夢想的年輕人們。不妨在遇到障礙時,在山水間漫步,望著遠處的高山、云霧,瞬間自己浮躁的內心得以平靜,也會發覺山水間蘊含著無窮無盡的哲理,用心去體會,去欣賞,能品味出更多的智慧。在大都市里遇到了窮途末路,做都市中的「隱士」,暫別繁瑣的工作學習,在山水間釋放內心的痛楚。
v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