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查找 “外語習得” 資料時,看到網站上這樣一段介紹:
“Stephen D Krashen 是美國南加州大學教育學院榮譽退休教授,最知名的研究是建立第二語言學習的普遍性理論,也是自然研究法的倡立者之一。1977 年他在洛杉磯威尼斯海灘獲得俯臥撐大賽的冠軍,還持有跆拳道黑帶。他的著作《閱讀的力量》雖然只有 163 頁,卻有 366 種參考文獻,并被讀者認為應該是教育局官員和中小學老師人手一本的必備參考書。”
被逗樂了。尤其是想像語言學家在沙灘上跟大家比賽俯臥撐的樣子。
馬上找來Krashen教授的照片,原來是這樣一位正經的小老頭。
以下譯自www.sk.com.br文章《Stephen Krashen's Theor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語言習得并不需要大量使用刻意的語法規則,也不需要進行枯燥的練習。
它只要求能用該語言進行有意義的交互——自然狀態的交流——說話人不會關心自己的語言形態,而是專注于傳遞和理解的信息本身。
……“理解性輸入” 是語言習得的關鍵和必要點。
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低焦慮狀態下所提供的?“理解性輸入”,其中包含學生真正期待的信息量。這種方法不會強迫學生用外語在早期遣詞造句,而允許他們到 “成熟” 時再這么做,因為認識到只有具備了交流性和理解性的輸入,才能帶來語言學習的進步,而不是靠強迫和改正。
在現實中,如果有具備同理心的母語者愿意來進行對話練習,將對語言學習者大有幫助。
導論
Stephen Krashen (南加州大學) 是語言領域的專家,專注于語言習得與提高理論。他的很多新近理論都影響了非英語和雙語習得研究。在過去20年間,他出版了100多部書籍論文,被邀請在美國和加拿大進行了300多場講座。
這是一篇關于Krashen的二語習得理論的簡述。他的研究廣為人知、頗受好評,帶給1980年代以來的外語研究和教學很大影響。
Krashen二語習得理論的論述
Krashen的二語習得理論包含5個重要假設:
習得-學習假說 (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監控假說(the Monitor hypothesis);
自然序列假說(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輸入假說(the Input hypothesis);
情感過濾假說(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習得-學習?的區別是Krashen理論中最基本的假設,在語言學家和語言練習者中也流傳最廣。在他看來,外語表現有兩個獨立系統:“習得系統”和“學成系統”。“習得系統”( 或 “習得”)是潛意識過程的產物,和兒童學習母語的經歷非常像。它要求能用該語言進行有意義的交互——自然狀態的交流——說話人不會關心自己的語言形態,而是專注于交流行為。
“學成系統”(或 “學習”)是形式教學的產物,包含一個有意識的過程,來自關于語言的刻意知識,比如語法規則。在Krashen看來,“習得” 比 “學習” 更重要。
監控假說,解釋了習得和學成二者之間的關系,并且定義了后者對前者的影響。監控功能是已學語法的實際結果。Krashen認為,習得系統是話語引發器,而學成系統則扮演 “監視器” 或 “編輯器” 的角色。“監視器” 能在計劃、編輯和糾正功能中起作用,前提是滿足這三個條件:二語學習者有充足時間、專注考慮語言形式或正確性、且已懂語法。
刻意學習的作用在二語表現上似乎有所受限。Krashen認為,“監控器” 的角色是——或本應是——次要的,僅用于與 “正常” 語音發生偏差時來校正,讓語言表現得 “更漂亮”。
Krashen也建議語言學習者在應用 “監控器” 時可以存在個體差異。他把語言學習者分為:總是應用?“監控器” 的人(過度使用者)、沒有進行學習或不傾向于使用有意識語言知識的人(不足使用者)、適當應用?“監控器” 的人(最佳使用者)。對學習者進行心理側寫評估,就能判斷他屬于哪個群體。通常不足使用者是哪些外向型的人,而過度使用者是內向型和完美主義者。缺乏自信會導致過度使用 “監控器”。
自然序列假說基于有一些研究(Dulay & Burt, 1974; Fathman, 1975; Makino, 1980 cited in Krashen, 1987),發現語法結構習得通常被建議遵循某些可預測的 “自然序列”。每一門外語,都存在一些語法知識會比另一些更早被教學。這種順序不會因為學習者的年齡、母語背景、接觸條件而有變化,雖然不是個體學習者的情況都100%被調查了,但確實存在統計上的相似性,強化了語言習得的自然序列。但Krashen指出,根據以上研究,自然序列假說并不是語言教學大綱該有的樣子。實際上以語言習得為目標時,他不贊成保持語法序列。
為了試圖解釋學習者如何習得一門外語,Krashen提出了輸入假說——二語習得是如何發生的。輸入假設只能適用于 “習得”,而非 “學成” 上。根據這種假說,學習者在現有語言能力基礎之上,能夠遵循 “自然序列” 來接收二語 “輸入”,并取得提高進步。例如,學習者現階段為i級,那么他暴露于i+1級的 “理解性輸入” 語言環境中,就能產生習得。因為不是所有學習者都能在語言能力上同步進階,所以Krashen認為 “自然理解性輸入” 是設計教學大綱的關鍵,能確保每位學習者都能接收到適合他本身語言能力層級的 “i+1” 輸入。
最后一個情感過濾假說,即一系列的 “情感變量” 在二語習得過程中扮演了促進性、但非因果性的角色,這也是Krashen代表性的觀點。這些變量包括:動機、自信和焦慮。Krashen表示,帶有高動機、自信、良好自我觀感和低焦慮的人,在二語習得上也更容易成功。低動機、低自尊、軟弱焦慮將合并抬高 “情感過濾器”,形成 “心理障礙” 阻止理解性輸入形成習得。換句話說,過濾器抬高將阻礙語言習得。另一方面,有利于習得的積極心理影響也是必要的,但本身并不充足。
Krashen觀點中語法的角色
根據Krashen的觀點,對語言結構的學習可以獲取整體教育優勢和價值觀,高中和大學可能希望將其納入語言課程。但應該清楚這一點:對于一門外語,檢查其非規范性、制定規則、教授復雜信息,這不是語言教學,更應該是 “語言欣賞” 或語言學。
教授語法真能實現語言習得的唯一情況,是學生對某科目很有興趣,而該門外語被用來作為了教學媒介。通常,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師生雙方都會相信正規語法學習對二語習得來說必不可少,而且老師足夠熟練使用該語言來表達闡釋,以便學生能理解。換句話說,老師的講述達到了理解性輸入的程度,也許因為學生的參與,課堂變成了適合習得的語言環境。而且,鑒于解釋語言的過濾器門檻很低,學生有意識的注意力在主題上,在所談論的內容上,而不是使用的媒介。
這是一個微妙的觀點。實際上,老師和學生們都在欺騙自己。他們以為導致學生進步的是主題本身,是語法學習。但實際上進步來自于語言媒介,而不是內容。任何能導致他們興趣的主題都能實現這個效果。
參考書籍:
Crystal, David?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Krashen, Stephen 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1987.
Krashen, Stephen 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