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真是妙物。一本書,可以帶我們回到兩千多年前的希臘,聆聽衣衫襤褸的蘇格拉底,如何在街頭巷尾一本正經(jīng)地“毒害青年”。
一本書,可以帶我們穿越到幾個世紀之后,領(lǐng)略那些偉大的黑科技,如何把我們這些“站在歷史頂點的人”,輕松地襯托為古人。
一本書,可以載著我們抵達人性與歷史深處,體驗俯視人類的上帝感。
同樣地,我們也可以通過一本書,來到一位哈佛博士后面前,傾聽她如何訴說自己內(nèi)心的獨異風景和斑斕故事。
我要說的這本書就是:《送你一顆子彈》。作者叫劉瑜。劉瑜生于1975年12月,是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哈佛大學政治學博士后,曾在劍橋大學擔任講師。
《送你一顆子彈》是劉瑜在2005年到2009年間的生活隨筆集。雖說是隨筆,但寫得卻絕不隨便,反而是靈氣十足,平易近人,頗具心靈深度。書中多半內(nèi)容是劉瑜在美國頂級名校留學時,對自己內(nèi)心世界的袒露和探照。
讀好書就是這么值!你用“在行”app約見一個牛人,要花多少?至少也得幾百塊。看一場兩小時的爆米花電影,要花多少?至少也得二十多吧。但是你知道去一個哈佛博士后的內(nèi)心王國,悠哉游覽八九個小時,門票是多少錢?不到二十塊↓多好啊。
言歸正題。讀完《送你一顆子彈》,我發(fā)現(xiàn)了一些意外而有趣的事實,接下來,與諸君分享。
發(fā)現(xiàn)一:即使是哈佛博士后,記憶力仍可能非常一般。
“一般來說,當我看到100頁的時候,就會忘了前50頁的內(nèi)容。等我回頭去復習前50頁的內(nèi)容,又忘了第100頁的內(nèi)容。于是我轉(zhuǎn)來轉(zhuǎn)去,氣喘吁吁,最后好不容易把所有100頁大致都記住了,過了一個月,卻連這本書的作者都忘記。”——子彈之《淵博的人》
一般人都會把智商,同記憶力聯(lián)系起來——智商高的人,必定記憶力也很強。記憶力強的人,必定智商也高。
這是誤解。記憶力只是智商的要素之一,其它的要素還有挺多:諸如理解力、觀察力、想象力等。
愛因斯坦,算是人類中最聰明的一員了。但關(guān)于記憶力,他卻這么說——“我讀書很少背誦,加上記憶力又不強,所以對所有問題,只是喜歡深入理解。”
我看《最強大腦》這樣的節(jié)目,采取的也是娛樂心態(tài)。記憶冠軍啊,你記得再多再快,比得過鼠標的輕輕一點嗎?你記憶力那么好,除了拿一個記憶冠軍的頭銜,為自己和社會又能創(chuàng)造多少實際的價值呢?《道德經(jīng)》,你可以倒背如流,但你能夠徹底理解其中的哪怕10句話嗎?
發(fā)現(xiàn)二:活在世界頂級名校,生活還是會陷于單調(diào)苦寂。
“后來開始寫論文了,再后來又博士后了,更是成了一個學術(shù)的孤魂野鬼,自己看書,自己寫東西,既沒人搭理,也不用搭理誰。”——子彈之《集體早操》
“以我這樣不給人打電話,不給人發(fā)郵件,不給人發(fā)短信的個性,到哪都會把生活過成一口暗井。”——子彈之《娜拉出國之后》
我原以為,身處哈佛和哥大這樣的世界名校,生活肯定會特別豐富多彩,特別熱鬧非凡,特別令人神往。
然而劉瑜告訴我:也就那樣。該咋地還咋地。
性情決定了我們各自的生活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性情不變的話,生活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也很難有什么變化。
在別人看來單調(diào)寂寞的生活,也許在TA自己心中卻是五彩繽紛,甚至刀光劍影的呢。重要的不是別人的眼光,而是自己的感受。
劉瑜將自己的生活比喻成“暗井”,足見她并不那么滿意自己的留學生活,卻又無可如何。人都有自己的無可如何呀。
快樂與否,并不取決于你的現(xiàn)況如何,而是取決于你的現(xiàn)況與你的理想之間的距離。
發(fā)現(xiàn)三:人生有什么意義?——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個難解難纏的問題。
劉瑜將《送你一顆子彈》分為五大部分,每個部分的名字都挺有意思:論他人即地獄,論自己作為他人,論人生意義之不可知,論愛情之不可能,論社會之既不可知又不可能。
在劉瑜看來:人生意義不可知。從書中的多處文字,都可以察覺出:人生意義問題帶給劉瑜的飄渺感。
“那場花了四年去談,最后卻發(fā)現(xiàn)完全是誤會的戀愛,那堆興致勃勃買回家、其實買回家之后幾乎從來沒有穿過的衣服……那些無法凝結(jié)為意義或樂趣的事件。我站在馬路上,后面拖著個行李箱,前面卻看見自己的整個世界,像個豆腐渣工程一樣,稀里嘩啦地倒塌。有沒有真正經(jīng)得起推敲的人生呢?還是垂下眼簾,像躲開大街上的暴露癖那樣躲開意義這個字眼呢。”——子彈之《無用功》
這也是為什么我喜愛本書的原因。劉瑜的文字既富于靈氣,又很接地氣,和暖里涌動著激情,率性中吹拂著溫柔。這,讓我喜歡。但如果劉瑜缺了那對人生意義的深邃一瞥,我的這“喜歡”就不會進化為“喜愛”。
人生究竟有什么意義呢?當你真正快樂時,你是不會問這個問題的。孩童從不追問人生的意義,但他們活得很有勁、很開心。
發(fā)現(xiàn)四:智商很高的人,也可能是無知的笨瓜。
“我是個非常純粹的技術(shù)盲,電腦壞了只會重起。爐子壞了,我只會找房東。DVD機壞了,我就會重買。數(shù)碼相機壞了,我只好不用。iPod壞了,我也只好不聽。反正對一切技術(shù)問題,我要么把頭埋進沙子里去,要么把電器上所有的鍵按幾遍,按壞為止。”——子彈之《技術(shù)問題》
劉瑜在政治學方面無疑是智商很高、學養(yǎng)深厚的人。否則,她也坐不上現(xiàn)在這個位置。但與此同時,對于生活里的很多問題,她卻是像許多人一樣很無知的笨瓜。
本來就是如此嘛。關(guān)于智商,常識也正被大眾的俗見淹沒著。智商從來都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智商只有一部分是天生的,多半?yún)s是要靠積累和訓練的。
發(fā)現(xiàn)五:世界最高學府里,也存在不少平庸者。
“大部分美式社科學問的特點就是:精致的平庸。這個體系不太關(guān)心你是不是平庸,但是非常關(guān)心你是否精致……以我的經(jīng)驗來看,“哥大的政治學博士”這個詞匯本身,正如哈佛文學博士、斯坦福社會學博士、耶魯歷史學博士等等,對于說明一個人的智力水平、敏感性、洞察力、才華,幾乎沒有任何信息量。我認識大量平庸得令人發(fā)指的文科博士。”——子彈之《飛越流水線》
原以為,只有中國的環(huán)境里,才存在那樣平平庸庸的所謂“天之驕子”。
而劉瑜告訴我:美國,乃至世界,皆然!
仔細想想,這個現(xiàn)象也好理解。因為許多考名校的人,實際上愛學歷甚過愛學習,愛錢財甚于愛天才。他們只要確保自己進了大學,能混到文憑,就覺得萬事大吉了,因為他們的目的達到了呀。
學術(shù)流水線,不就是在給這些人批量頒發(fā)一紙紙證書嗎?
“沒有實力做支撐的文憑,不過是一張廢紙。”
發(fā)現(xiàn)六:孤獨,遍布在全人類的心中。
“我討厭看《欲望都市》的原因很簡單:這些女人得到男人們怎么就那么容易?!這事我想想就妒火中燒。”——子彈之《欲望都市》
“我的要求多么卑微啊,我的要求多么貪婪啊,我要的是一個知己。”——子彈之《沒有人比我更懂你》
越大,越明白:孤獨是每個人的心病。不論是種族、性別、年齡的分別,還是階級、學歷、貧富的差異,人人生而孤獨。程度不同罷了。
越自私,越孤獨。越不同,越孤獨。孤獨是每個人的基因。
然而,孤獨也可能是件美好的事,幸福的事。因為真正的寧靜和創(chuàng)造,往往源自孤獨的浸潤。
最重要的是:人沒有孤獨,愛,就會無所附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