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記者問扎克伯格,為什么信息流很重要,他回答說,對你來說,你院子里死只松鼠都比非洲死個人重要。而我今天要講的也是這種基于相關性的網絡環境。
我在緬因的農村長大,所以互聯網對我來說非常的重要,它是我通向世界的途徑,通過它我跟世界各地的人都能取得聯系,我覺得這對社會的民主化也大有裨益。但網上的信息流現在正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如果我們不加以注意的話會是個很大的問題。
我是從我的Facebook主頁上發現端倪的,我在政治上很激進,所以在Facebook上花的時間比較多,我會在Facebook上查看保守黨朋友的信息,看看他們的想法,他們的關系網,有時也能從中學到東西。有一天我突然驚奇的發現,我的Facebook主頁上保守黨朋友的信息都被屏蔽了。
原來是Facebook發現我點擊民主黨朋友的次數比較多,所以在未經我同意的情況下,私自屏蔽掉了保守黨人的信息。
不僅是Facebook,Google也應用了同樣的算法系統。不同的人在同一時間在google輸入一個關鍵詞,得到的結果都很不同。曾經有位工程師告訴我,即使你退出了登錄,google還會繼續收集你的57個信號,比如你的計算機型號,使用的瀏覽器類型,還有你的位置信息,以此來根據你的查詢提供結果。試想一下,這意味著再沒有統一的google界面了,而且有趣的是,你幾乎無法覺察你的搜索結果跟別人不一樣。
幾周前,我讓一些朋友做一個實驗,在google上輸入關鍵詞“埃及”,然后截屏給我搜索界面。下面這兩張圖分別是Daniel和Scott的搜索結果,乍一看你就會發現差別特別大,再細看一下就會發現,Scott看到的很多都是埃及抗議活動的信息,而Daniel的界面卻完全沒有,而這是當時很大的新聞事件。所以你可以發現每個人的搜索結果都不同。
不僅僅是Facebook和google,這種算法模式已經蔓延到了整個網絡環境,包括最大的新聞網站Yahoo新聞現在也是這種個性化推薦方式,每個人看到的界面都不同,《赫芬頓郵報》,《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現在都是這種運作方式。
我們現在正在被快速推入一個網絡環境,在這里我們看到的并不是我們需要看到的,而是計算機推算出的我們想看到的。就像Eric Schmidt說的,人們很難看到和買到那些介于給你的推薦范圍之外的事物。
我覺得這真的是一個問題。當算法根據你的瀏覽記錄推薦信息時,會過濾掉很多信息,然后你得到的結果我稱之為“過濾氣泡”
它是指你的網絡世界是獨一無二的根據你的需要設計的。氣泡里的內容取決于你本身是誰和你所做過的事。但問題是你并沒有權力決定氣泡里的內容,而且更要緊的是,你對被過濾掉的內容毫無察覺。
發現“過濾氣泡”存在問題的人是Netflix的研究者們。當他們查看Neflix的光碟租賃隊列時,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事,有些電影一旦出現在租賃隊列里立馬就會被租掉,而有些電影真的要呆很久,比如“鋼鐵俠”會很快被租掉,而像“等待超人”的紀錄片會在隊列里呆很久。
Neflix隊列里反應的問題是我們長久以來面對的問題,是追求現時的享受還是追求長遠的利益。每個人都覺得《羅生門》這部電影值得一看,但還是再而三的選擇了喜劇《神探飛機頭》。最好的編輯了解我們的心理,所以會提供給我們均衡的信息,既有Justin Bieber也有阿富汗的新聞,既有活色生香的新聞,也有嚴肅的新聞。而算法過濾器因為是根據我們的瀏覽記錄來提供新聞的,所以并不考慮“平衡”這個因素,最后你看到的信息就很多是垃圾信息。
這意味著互聯網的發展可能出現了某些問題。在無線電時代,有類似于守門人和編輯,他們負責控制信息流的傳遞。后來互聯網席卷了世界讓我們互相之間有了聯系,這非常棒。但現在的走向有點偏離軌道,我們現在得到的信息更多的是算法過濾的結果,而不是人為參與的結果。
問題是算法并不能完全扮演編輯的角色。如果讓算法來管理我們的世界,讓算法決定我們能看到什么看不到什么,就需要保證它們不僅僅是按照相關性來計算的,讓我們也能看到那些可能看起來不爽但是重要的信息,這也是Ted的主旨所在,提供各種各樣的觀點。
其實在大概1915年左右,新聞媒體起初并沒有擔當起建設公民責任感的角色。后來人們才逐漸發現新聞媒體的重要性。因為如果公民不能得到充分的信息,就不能建設一個正常的民主社會,所以新聞媒體就擔當起了過濾器的責任,后來發展出了“新聞道德”。盡管也不完美,但保證我們順利度過了上個世紀。所以我們現在面臨的網絡環境有點像1915年的局面,我們需要新的守門人擔負起這個角色保證我們看到的信息是均衡營養的。
我知道臺下坐著很多來自google和Facebook的人,你們幫助建立起了網絡環境,這點我非常感激。但我們真的希望你們能幫算法注入一些公民責任感,讓我們了解算法的規則,讓我們能控制進入自己過濾氣泡里的內容。
因為我覺得我們真的希望網絡環境是非常理想的環境,我們不但能互相連接起來,而且還能接觸到新的想法和不同的人以及不同的觀點。我們不想在自己網絡的小屋子里固步自封,我們需要走出來,接受完整的信息世界。
本文來源于Ted演講:Eli Pariser: Beware online "filter bubbles"
“本譯文僅供個人研習、欣賞語言之用,謝絕任何轉載及用于任何商業用途。本譯文所涉法律后果均由本人承擔。本人同意簡書平臺在接獲有關著作權人的通知后,刪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