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
1.構造函數
2.prototype的使用
3.原型鏈
4. constructor
5.Object.create()
6. Object.prototype._ proto _
7.獲取原型對象方法的比較
寫作原因:理清原型的諸多概念
1.什么是構造函數?
構造函數形如??:
function Cat (name, color) {
this.name = name;
this.color = color;
}
var cat1 = new Cat('花花', '黑色');
cat1.name // '花花'
cat1.color // '黑色'
構造函數的缺點:
這樣做是對系統資源的浪費,因為同一個構造函數的對象實例之間,無法共享屬性.
2.為什么有prototype這個屬性?
JavaScript 的每個對象都繼承另一個對象,后者稱為“原型”(prototype)對象。只有null除外,它沒有自己的原型對象。
原型對象上的所有屬性和方法,都能被派生對象共享。這就是 JavaScript 繼承機制的基本設計。
通過構造函數生成實例對象時,會自動為實例對象分配原型對象。每一個構造函數都有一個prototype屬性,這個屬性就是實例對象的原型對象。
function Animal (name) {
this.name = name;
}
Animal.prototype.color = '黑色';
var cat1 = new Animal('花花');
var cat2 = new Animal('喵喵');
cat1.color // '黑色'
cat2.color // '黑色'
上面代碼中,構造函數Animal的prototype對象,就是實例對象cat1和cat2的原型對象。在原型對象上添加一個color屬性。結果,實例對象都能讀取該屬性。
原型對象的屬性不是實例對象自身的屬性。只要修改原型對象,變動就立刻會體現在所有實例對象上。
當實例對象本身沒有某個屬性或方法的時候,它會到構造函數的prototype屬性指向的對象,去尋找該屬性或方法。這就是原型對象的特殊之處。
如果實例對象自身就有某個屬性或方法,它就不會再去原型對象尋找這個屬性或方法。
總結一下:原型對象的作用,就是定義所有實例對象共享的屬性和方法。這也是它被稱為原型對象的原因,而實例對象可以視作從原型對象衍生出來的子對象。
Animal.prototype.walk = function () {
console.log(this.name + ' is walking');
};
上面代碼中,Animal.prototype對象上面定義了一個walk方法,這個方法將可以在所有Animal實例對象上面調用。
由于 JavaScript 的所有對象都有構造函數(只有null除外),而所有構造函數都有prototype屬性(其實是所有函數都有prototype屬性),所以所有對象都有自己的原型對象。
3.原型鏈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對象的屬性和方法,有可能是定義在自身,也有可能是定義在它的原型對象。由于原型本身也是對象,又有自己的原型,所以形成了一條原型鏈(prototype chain)。比如,a對象是b對象的原型,b對象是c對象的原型,以此類推。
如果一層層地上溯,所有對象的原型最終都可以上溯到Object.prototype,即Object構造函數的prototype屬性指向的那個對象。那么,Object.prototype對象有沒有它的原型呢?回答可以是有的,就是沒有任何屬性和方法的null對象,而null對象沒有自己的原型。
Object.getPrototypeOf(Object.prototype)// null
上面代碼表示,Object.prototype對象的原型是null,由于null沒有任何屬性,所以原型鏈到此為止。
“原型鏈”的作用是:
讀取對象的某個屬性時,JavaScript 引擎先尋找對象本身的屬性,如果找不到,就到它的原型去找,如果還是找不到,就到原型的原型去找。如果直到最頂層的Object.prototype還是找不到,則返回undefined。
如果對象自身和它的原型,都定義了一個同名屬性,那么優先讀取對象自身的屬性,這叫做“覆蓋”(overriding)。
需要注意的是,一級級向上,在原型鏈尋找某個屬性,對性能是有影響的。所尋找的屬性在越上層的原型對象,對性能的影響越大。如果尋找某個不存在的屬性,將會遍歷整個原型鏈。
下面的代碼可以找出,某個屬性到底是原型鏈上哪個對象自身的屬性。
function getDefiningObject(obj, propKey) {
while (obj && !{}.hasOwnProperty.call(obj, propKey)) {
obj = Object.getPrototypeOf(obj);
}
return obj;
}
//對象實例的hasOwnProperty方法返回一個布爾值,用于判斷某個屬性定義在對象自身,還是定義在原型鏈上。
Date.hasOwnProperty('length')// true
4.constructor
prototype對象有一個constructor屬性,默認指向prototype對象所在的構造函數。
function P() {}
P.prototype.constructor === P// true
由于constructor屬性定義在prototype對象上面,意味著可以被所有實例對象繼承。
function P() {}
var p = new P();
p.constructor
// function P() {}
p.constructor === P.prototype.constructor
// true
p.hasOwnProperty('constructor')
// false
上面代碼中,p是構造函數P的實例對象,但是p自身沒有contructor屬性,該屬性其實是讀取原型鏈上面的P.prototype.constructor屬性。
constructor屬性的作用,是分辨原型對象到底屬于哪個構造函數。
function F() {};
var f = new F();
f.constructor === F // true
f.constructor === RegExp // false
上面代碼表示,使用constructor屬性,確定實例對象f的構造函數是F,而不是RegExp。
有了constructor屬性,就可以從實例新建另一個實例。
function Constr() {}
var x = new Constr();
var y = new x.constructor();
y instanceof Constr // true
上面代碼中,x是構造函數Constr的實例,可以從x.constructor間接調用構造函數。
這使得在實例方法中,調用自身的構造函數成為可能。
Constr.prototype.createCopy = function () {
return new this.constructor();
};
由于constructor屬性是一種原型對象與構造函數的關聯關系,所以修改原型對象的時候,務必要小心。
function A() {}
var a = new A();
a instanceof A // true
function B() {}
A.prototype = B.prototype;
a instanceof A // false
上面代碼中,a是A的實例。修改了A.prototype以后,constructor屬性的指向就變了,導致instanceof運算符失真。
instanceof運算符用來比較一個對象是否為某個構造函數的實例
所以,修改原型對象時,一般要同時校正constructor屬性的指向。
//推薦寫法
C.prototype.method1 = function (...) { ... };
instanceof運算符返回一個布爾值,表示指定對象是否為某個構造函數的實例。
var v = new Vehicle();
v instanceof Vehicle // true
上面代碼中,對象v是構造函數Vehicle的實例,所以返回true。
instanceof運算符的左邊是實例對象,右邊是構造函數。它會檢查右邊構建函數的原型對象,是否在左邊對象的原型鏈上。
由于instanceof對整個原型鏈上的對象都有效,因此同一個實例對象,可能會對多個構造函數都返回true。
var d = new Date();
d instanceof Date // true
d instanceof Object // true
上面代碼中,d同時是Date和Object的實例,因此對這兩個構造函數都返回true。
除了上面這種繼承null的特殊情況,JavaScript 之中,只要是對象,就有對應的構造函數。因此,instanceof運算符的一個用處,是判斷值的類型。
instanceof運算符只能用于對象,不適用原始類型的值。
此外,對于undefined和null,instanceOf運算符總是返回false。
undefined instanceof Object // false
null instanceof Object // false
利用instanceof運算符,還可以巧妙地解決,調用構造函數時,忘了加new命令的問題。
function Fubar (foo, bar) {
if (this instanceof Fubar) {
this._foo = foo;
this._bar = bar;
}
else {
return new Fubar(foo, bar);
}
}
上面代碼使用instanceof運算符,在函數體內部判斷this關鍵字是否為構造函數Fubar的實例。如果不是,就表明忘了加new命令。
5.Object.create()
生成實例對象的常用方法,就是使用new命令,讓構造函數返回一個實例。但是很多時候,只能拿到一個實例對象,它可能根本不是由構建函數生成的,那么能不能從一個實例對象,生成另一個實例對象呢?
JavaScript 提供了Object.create方法,用來滿足這種需求。該方法接受一個對象作為參數,然后以它為原型,返回一個實例對象。該實例完全繼承繼承原型對象的屬性。
// 原型對象
var A = {
print: function () {
console.log('hello');
}
};
// 實例對象
var B = Object.create(A);
B.print() // hello
B.print === A.print // true
上面代碼中,Object.create方法以A對象為原型,生成了B對象。B繼承了A的所有屬性和方法。
6.Object.prototype._ proto _
_ proto _ 屬性(前后各兩個下劃線)可以改寫某個對象的原型對象。
var obj = {};
var p = {};
obj._ proto _ = p;
Object.getPrototypeOf(obj) === p // true
上面代碼通過_ proto _ 屬性,將p對象設為obj對象的原型。
根據語言標準,_ proto _ 屬性只有瀏覽器才需要部署,其他環境可以沒有這個屬性,而且前后的兩根下劃線,表示它本質是一個內部屬性,不應該對使用者暴露。因此,應該盡量少用這個屬性,而是用Object.getPrototypeof()(讀取)和Object.setPrototypeOf()(設置),進行原型對象的讀寫操作。
7.獲取原型對象方法的比較
_ proto _ 屬性指向當前對象的原型對象,即構造函數的prototype屬性。
var obj = new Object();
obj._ proto _ === Object.prototype
// true
obj._ proto _ === obj.constructor.prototype
// true
上面代碼首先新建了一個對象obj,它的_ proto _ 屬性,指向構造函數(Object或obj.constructor)的prototype屬性。所以,兩者比較以后,返回true。
因此,獲取實例對象obj的原型對象,有三種方法。
obj._ _proto_ _
obj.constructor.prototype
Object.getPrototypeOf(obj)
上面三種方法之中,前兩種都不是很可靠。最新的ES6標準規定,_ proto _ 屬性只有瀏覽器才需要部署,其他環境可以不部署。而obj.constructor.prototype在手動改變原型對象時,可能會失效。
推薦使用第三種Object.getPrototypeOf方法,獲取原型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