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叫【返老還童】,影片很長,將近3個小時,除了中途去倒上一杯熱茶,我一口氣將它慢慢看完,情節很緩慢,但還是深深地吸引了我。
看了那么多電影,忽然發現這并不僅僅是一部影片,而是關于愛,關于人生,關于命運,關于孤獨,關于生死,關于認識我們自己的一本影像的哲學書。
這是一個讓人感覺悲傷的故事。
主人公叫做本杰明·巴頓,他違反了大自然的規律,竟以老人形象降生人世,之后越活越年輕,倒著成長。
1919年本杰明·巴頓降生在巴爾的摩,一出生他就已經是一個70多歲的“老”嬰兒,他的父親胡亂的將他遺棄在街邊。幸運的是,一位好心的黑人婦女奎尼收養了他,將她那經由歲月沉淀下來的智慧統統教授于他。1930年,本杰明11歲(他現在看起來有60多歲),他遇到了6歲的黛西(凱特·布蘭切特飾),他們相愛了。
后來二戰爆發,本杰明坐船從美國來到英國,途中他遇見了各式各樣的人物,見識到了真正的悲劇,也體驗到人性最偉大的光輝。
戰爭結束后,他和黛西重逢在紐約,此時黛西已經是一位成功的舞者了。
1950年,他們終于看起來差不多大了,本杰明和黛西一起,度過了他們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然而,當本杰明越來越年輕時,他意識到,他不能再和黛西生活在一起了,他想孩子有個正常的父親,于是他選擇離開。
事實證明他是對的,多年以后當黛西成為一個老太婆時,本杰明卻成了一個不諳世事的孩子。
當年邁的黛西領著一個孩子漸漸遠去的背影出現時,我不禁感到了強烈的震撼,這和當年桌子下蒼老的本杰明和稚嫩的黛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終于明白無論生命以何種形勢開始,最終,終將走向同一個終點——死亡。
而不同的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軌跡,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角色:有的是商人,有的是舞者,有的是畫家。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生命。
亙古不變的永恒
“有些時候我們就活在即將發生沖撞的軌道上渾然不知,無論它是意外發生地還是蓄謀已久的,對此我們都無能為力。”
在愛情面前,本杰明的愛情讓人想哭,那是一種觸及靈魂的痛。
他80,她5歲。而他5歲,她已經將近80.。
還好,他們在彼此最美好的年華相遇了。愛隔了時間的輪回,來尋找彼此。最愛的是他們快樂同居那一段,他們可以無限的擁有彼此,因為他們知道在一起的每一刻每一秒都是那么珍貴。那時的他們,沒有距離。
時間總是向前走的,本杰明的臉龐越來越稚氣俊美,而他所深愛的黛西的臉龐卻越來越蒼老無色。有些東西是亙古不變的,總有一些事情是需要我們銘記一生的。
就像那個曾經叱咤風云的邁克船長死去時說過的那樣:“你可以像瘋狗一樣對周圍的世界憤憤不平,你可以詛咒你的命運,但是當最后一刻到來時,你只能輕輕放手。”
在生命的過程中,這是人們不得不接受的最終歸宿.........
生與死
本杰明從小就在一個類似養老院的地方長大,他看慣了太多人的來來去去,他后來也經歷自己生父和養母的辭世,對于生命意義和價值思考,太多人給了教會了他該怎么去面對。
比如那個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個老頭,一生之中遭遇7次電擊,但是他依然樂觀地說“當我瞎了一個眼睛,幾乎聽不見晨間喧囂,動不動就抽搐,總是丟三落四,上帝卻依然扔下閃電來提醒我,能夠活著已經是樁幸運的事了。”這讓我們相信命運中有很多東西我們無法選擇,但是我們卻可以選擇坦然面對、感恩自己所擁有的。正如那位教本杰明談鋼琴的老婦人對本杰明說的“無所謂你彈奏得怎樣,重要的是你彈琴時的感受……我們命中注定要失去我們所愛之人,不然我們怎么知道他們在我們生命中有多重要?”
孤獨者的信仰
本杰明是孤獨的:他如同一個獨行者,在匆忙的人流中沿著相反的方向走著。但是,如同他那個伴隨多年的拐杖,愛,始終是貫穿了他的生命。
奎尼(撫養本杰明的黑人母親),在那個深夜寒冷的樓梯上,撿起了這個連上帝都吝嗇給予愛的孩子 - 這是母愛;邁克船長,在那個酒氣熏天的酒吧里褪下自己的上衣,用他身上的刺青告訴本杰明,“不要讓人左右你的想法,做你自己” - 這是兄弟之義氣;而黛西,從那天晚上在餐桌底點亮蠟燭開始,就點亮了本杰明對于人生的希望 - 這是最偉大的愛。
在前行當然路上,我們因為愛而不至于迷失方向。
在孤獨的路上,我們因為做自己而不至于辜負夢想和青春這就夠了。
正如本杰明寫給女兒的話,“一件事無論太晚或者對於我來說太早,都不會阻攔你成為你想成為的那個人,這個過程沒有時間的期限,只要你想,隨時都可以開始,要改變或者保留原狀都無所謂,做事本不應該有所束縛,我們可以辦好這件事卻也可以把它搞砸,但我希望最終你能成為你想成為的人。我希望你有時能駐足於這個令你感到驚嘆的世界,體會你從未有過的感覺。我希望你能見到其他與你觀點不同的人們。我希望你能有一個值得自豪的人生。如果你想像的生活不一樣,我希望你能有勇氣重新啟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