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的11月5日,終于讀完了《搶救繭居族》,內心很是不平靜。
《搶救繭居族》是日本著名的精神科醫生田村毅的著作,從一個大學教授,到成立田村研究室,他把自己這些年來對繭居族的工作做了一個匯總。這本書是“青少年社交恐懼癥家庭治療實務指南。”
什么是繭居族?近年來,在發達的科技背景下,出現了一群生理毫無異常,卻足不出戶、逃避社會的人,他們之中有青少年,也有成年人,這群人被心理學界稱為“繭居族”。在本書的內容提要中,是這樣介紹繭居族的。
用田村醫生的話說,“繭居,雖然說是一種心理層面的問題,但它并一種疾病。”同時,他認為,“繭居是孩子內心在青春期、青年期沒有得以正常發育造成的。”它“不是疾病,也就不能用藥物來解決。”
厚生勞動省(日本負責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的主要部門)在2010年給出的繭居定義如下:
1、避開參與一切社會活動。也就是說,繭居者除了家里人外,與其他人都不想有所關聯。
2、導致的結果主要是,繭居者只在家中待著,或者即便外出也是去便利店、超市等離家很近的地方。
3、這種狀態長時間持續。
根據厚生勞動省的說法,持續這種狀態的時間大概有半年以上的人會被稱為“繭居族”。
日本是比較早研究“繭居族”這一現象的國家,其實這一現象,在我們國家也不鮮見了。
書中,田村教授從繭居族出現的原因、解決的辦法等方面進行了相關論述。
我印象最深的是關于家庭的論述:“家庭是幸福的源泉,而家人給予了我們活著的喜悅與活著的價值。但是,家庭也是不幸的源頭,存在著難以解決的問題,人會因此失去希望,日夜苦惱。”
很多的孩子不上學,往往就是家庭出了問題,家庭失去了溫暖,孩子得不到家庭有力的支持。
曾經有個孩子來咨詢,據家長說,這個孩子經常請假不去上學,很是困擾他們,希望我能夠幫忙。在孩子坐到我的面前,聊了不到半個小時后,我我沒有聽到一句關于上不上學的問題,而是孩子覺得自己經常心慌,焦慮,原來孩子每天晚上忙作業,得到凌晨兩三點。她從凌晨三點開始上床,早晨七點半起床,理論上睡眠時間是四個半小時。就是周日——這唯一休息的一整天,他也不能夠睡個懶覺,上午八九點鐘就會被父母吼起來。我問為什么不能早點睡呢?因為作業,如果作業不能完成,第2天的作業量會是10倍。而且這種狀況是暑假以后出現。
我弄明白了問題的癥結,把父母叫起來,讓他們和孩子坐在一起聊這個問題。孩子每次面對父母的責問,尤其是父親的責問,總是很低聲的說,“我沒什么感受,我已經習慣了。”而父親最后拋出的一個問題,實在讓我很無語:“別的孩子能做到,為什么他就做不到呢?”
大家試想,有哪個人連續一個周,每天理論上睡眠4個半小時,可以撐過來?這個問題我也曾經問過那個父親,盡管他回答說連兩個晚上也撐不過,可是他依然要求自己的孩子能夠做的。
如果我們的父母都是這樣對待孩子的,孩子感受到的是什么?你不愛他,你不疼他,他是不是會很傷心難過?就是他想堅持,他的身體能承受得了嗎?
“我沒什么感受,我習慣了。”是什么讓我們的孩子習慣了?因為抗爭有用嗎?抗爭了,只會招來批評!那么,也許他再也不用用語言來抗爭,但他的身體會知道,他的身體會生病。面對一個病人,你會怎樣?
還有個孩子,每到周一,身體就會有各種不適:上次是頭暈,這次是拉肚子……而且他很認真的告訴自己的父母,“我不是裝病,我不是不想去上學,我是真的不舒服!”你覺得孩子表達什么?我當然是病了,我是病了才不去上學的!如果孩子身體好好的,他告訴你他討厭學校,他不愿意去學校,你會同意嗎?你能理解嗎?你能接受嗎?
我上面說的兩例,孩子僅僅是偶爾不想去上學。但是假如假以時日,會不會成為繭居族呢?
我們的孩子不敢說真話,因為說了真話沒用;不僅沒用,還會受到呵斥。撒謊又很容易被識破。怎么辦呢?家長覺得孩子愿意生病嗎?孩子喜歡生病嗎?他們愿意用這種方式來折磨自己、折磨家長嗎?
到底誰之錯?
田村教授認為,這既有孩子發展過程中的特點造成,也與家長引導不善有關。
每個孩子生來都有萬能自我,這個萬能自我如果不能向社會自我轉化,也就是說,如果不能放棄100%的自我狀態,接受百分之六七十自己的現實,孩子很有可能出現離不開家的現象,成為繭居族。
作為父母我們能做些什么?
1、父母要給孩子的給予肯定與認同。要讓孩子感覺到家庭的溫暖和家人的愛,要讓孩子感受到家人的支持。很多的時候,家長對孩子持太多的否定,孩子就失去了前進的動力。
2、父母要相信孩子,喚醒孩子內心的力量。家庭如果給予孩子的限制過多,常常是不相信孩子,不相信他有自己的力量。久而久之,父母可以更加焦慮,孩子也就更沒有力量。
3、父母要呈現真實的關系。田村教授認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不必永遠一致,但是要讓孩子看到他們是如何溝通,如何協商和妥協的。吵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相互指責,通過吵架,明白相互的心意,實現問題的解決——這也是孩子以后處理問題的榜樣。
4、父母對孩子要有所期待。這份期待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對孩子來說,重要的是父母一直守護著自己,孩子就會很努力。如果放任,孩子常常感受不到父母的愛。而如果太嚴厲,也阻擋了父母傳遞給孩子的愛。適當的期待,能夠真正給孩子力量。
5、父親的力量尤其重要。田村教授寫到,“解決繭居的特效藥就是父親!”很多家庭往往是母親在起作用,她付出很多。而父親往往是甩手掌柜,或者排在家庭之外。若孩子能和父親建立良好的關系,繭居的孩子就會被父親帶動來到外部世界。當然這需要母親的支持和包容。
6、父母的教育方式一定要轉變。這是特別要提醒的。如果前面幾條都是理念的問題,這一條就是具體的技術層面。要真誠的面對孩子,要好好的跟孩子溝通。責備不僅沒有用,反而會使問題變本加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