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周末一件小事和孩子通完電話后,心里格外踏實。/我給孩子專門打電話說了周末一件小事,掛完電話,心里格外踏實。
上周帶孩子和他的圍棋同學回小區(qū),快過馬路時,他同學的媽媽打來電話。 他同學告訴她媽說/他同學電話里說:“媽媽,我們快到公交站了……”。原來,她媽剛好開車路過,要來接我們,孩子一聽,說:“你沒說我們在哪個公交站,他找不到我們的”。我聽到后,立馬反駁說,“沒說哪個站她也能找到,一聽就知道是這個站”。說完,我們就繼續(xù)過馬路了。
我當時并沒有意識到什么。晚上,坐火車回公司,回憶這個周末與孩子的交流過程,發(fā)現孩子正在努力表達準確,但被我否定了,感覺很不該。因為那天上圍棋課前,我曾經和孩子談起口語表達的問題,我不應該打擊孩子力求表達準確的努力。
晚上,我給孩子專門打電話,肯定了他的說法,說加上車站信息后,表達更準確,不會讓人誤解。你那樣考慮很好。孩子或許感受不到有什么含義,但這樣做了,我就沒那么自責了。
===》本篇有三大進步:第一,第二段采用對話的形式描寫事件過程,邏輯清晰。此前我都是間接描寫,感覺邏輯上特別別扭//感覺邏輯不清晰,不易理解。第二,“原來,她媽剛好開車路過,要來接我們”,是間接表述對話,使得對話突出重點。也就是說,第二段的對話過程使用了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這使得邏輯清晰,表達順暢。第三段我明顯的感覺到自己思維時避開了長狀語的形式。
===》第二段如果用間接描寫會比較別扭,我以前會這么寫:
上周帶孩子和他的圍棋同學回小區(qū),快過馬路時,他同學的媽媽打來電話,問我們到哪了。 他同學告訴她媽我們快到公交站了。掛了電話,他同學說,他媽媽待會就開車過來了,讓我們等一下。孩子一聽,說他同學沒說我們在哪個公交站,他媽找不到我們的。我聽到后,立馬反駁,告訴他沒說哪個站她也能找到,一聽就知道是這個站。說完,我們就繼續(xù)過馬路了。——這間接描寫明顯沒有上面的表達好。
===》句子比較:
1.上周帶孩子和他的圍棋同學回小區(qū),快過馬路時,他同學的媽媽打來電話, 他同學告訴她媽說/他同學電話里說:“媽媽,我們快到公交站了……”。
2.上周帶孩子和他的圍棋同學回小區(qū),快過馬路時,他同學接到媽媽的電話,他同學說:“媽媽,我們快到公交站了……”。
“他同學的媽媽打來電話” 變成“他同學接到媽媽的電話”。為什么要這么改呢?因為上文是“上周帶孩子和他的圍棋同學回小區(qū),快過馬路時”,里面三個人不包含他媽媽。一個段落就像電影的一個場景,試想,銀幕上,三個人正在過馬路,他媽媽打電話的鏡頭閃現兩秒,再接著播放過馬路場景,這得多晃眼呀。
另外一個原因是視角的問題。該段落是站在我的視角上敘述的,應該首先寫我最直接接觸到的信息,比如聽到、看到的,而不是先寫我推斷出來的。我先聽到他同學電話響,再看到他接電話,進而推斷出是他媽媽打來的電話。按照這個邏輯,該寫什么,后寫什么是很清楚的。按照人感官接收的信息寫,符合人的認知習慣。這讓我想起了格林童話里那個故事中的寫法。
在公主被女巫詛咒在15歲時死去的那個故事里,最后的那個王子去城堡時的所見就是用這種寫法。當王子來到城堡外面時,文章開始描寫城堡的外觀,當王子來到城堡里面時,又描寫城堡里的景象,這些都可以理解成按照文章主人公感官接收的信息來寫的的方式。
此前我曾糾結,“他同學的媽媽”做主語,接著是“他同學”做主語,到底行不行?算不算主語不一致呀?現在我知道,這種方式在語法上是沒問題的,兩者構成復句,構成承接復句。復句內各分句的主語是可以不同的。之所以說兩句都由“他同學”做主語更好,是考慮到文章環(huán)境是說三人過馬路,是環(huán)境決定的。
====重寫:
上周我接到學圍棋的兒子和他同學,打算做公交車回小區(qū)。快過馬路時,他同學的媽媽打來電話,“媽媽,我們快到公交站了……”,我聽他電話里說。原來,她媽剛好開車路過,要來接我們,兒子一聽,說:“你沒說我們在哪個公交站,他找不到我們的”。我接著說,“沒說哪個站她也能找到,一聽就知道是這個站”。說完,我們就開始過馬路了。
===感覺上面表達順暢多了。搜了很多關于語句連貫的內容,大部分文章的基本觀點就是要把單個的句子寫好。如果單句都寫不好,就談不上連貫了。由此出發(fā),改寫出了上面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