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清風無力屠得熱,
? ? ? ? ? ? ? 落日著翅飛上山。
? ? ? ? ? ? ? 人固已懼江海竭,
? ? ? ? ? ? ? 天豈不惜河漢干?
? ? ? ? ? ? ? 昆侖之高有積雪,
? ? ? ? ? ? ? 蓬萊之遠常遺寒。
? ? ? ? ? ? ? 不能手提天下往,
? ? ? ? ? ? ? 何忍身去游其間?
? ? ? ? ? ? ? 【宋】王令《暑旱苦熱》
? ? ? 【作者名片】王令(1032—1059),字逢原,江都(今江蘇揚州)人,北宋詩人,一生不求仕進,以教授生徒為生,年僅二十八歲,便在貧病交加中去世,留下480余首有價值的詩作,著有《廣陵先生文集》、《十七史蒙求》。
? ? ? ? 這首七言律詩《暑旱苦熱》是北宋詩人王令的代表作,看似生硬,卻馳騁想像,奇特而不怪譎,在宋人詩中較為少見。
? ? ? ? 清風沒有力量驅趕暑天的炎熱,那西墜的太陽仿佛生了翅膀,飛旋在山頭,不肯下降。人們個個擔心這樣干旱,江湖大海都要枯竭,難道老天就不怕耿耿銀河被曬干?高高的昆侖山,有常年不化的積雪;遙遠的蓬萊島,有永不消失的清涼。我不能夠攜天下人一起前去避暑,又怎能忍心獨自一個去那里逍遙徜徉呢?
? ? ? ? 全詩圍繞暑熱來寫。前四句主要寫暑旱酷熱,抒發詩人苦于暑熱,憎恨"熱"、"天"之情。開篇不同凡響,起句寫“清風”,暑天涼爽的清風,本來最受人喜愛,但卻說清風對驅暑無能為力,無力驅除熱浪。一個“屠”字,尤為精妙,令人嘆為觀止。“屠得熱”,既使“熱”人格化,又有力表現了對清風的失望,加深了強烈憎惡暑熱的情感:時值酷暑,大旱不雨,小河干涸了,土地龜裂了,禾苗枯萎了,而太陽又偏偏不肯下山,炎氣蒸騰,熱得人們坐立不安。
? ? ? ? 二句中“著翅”二字,詩人首次運用“日中有三足烏”(后世往往以“金鳥”稱太陽)的神話傳說聯想而來,充滿新鮮感。落日飛上天當然是假象,卻深刻地表現了盼望太陽趕快墜落、涼爽快些到來的迫切心情。
? ? ? ? 三、四句緊扣詩題中“暑旱苦熱”的“苦”字,雖是議論,但由地上的江海而想到天上的銀河,思路廣闊奇特,令人拍案叫絕。一個“天”字,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它不痛惜“河漢”(指銀河)干涸,這與人害怕江海枯竭的心理形成了強烈對比,字里行間滲透了詩人對老天爺的憎恨之情,所隱含的潛臺詞是:人們最害怕的還不是江海枯竭,而是因暑旱酷熱的自然災害所帶來無力解決的生計問題。三伏干旱,其熱尤盛,天旱得久了,眼前的小河小溝便都干涸,但干旱似乎沒有盡頭,使人們不禁擔心連江海也將枯竭。暑天正是莊稼生長最需要水的時候,如此干旱,收成即將無望,生計將出現危機,于是詩人由擔心變成對上天的責問:“天難道不怕銀河也會因此而干枯嗎?”
? ? ? ? 后四句重在抒發詩人愿與天下共苦難的豪情,顯示其博大的胸襟。五、六兩句宕開一層,更為奇特。由熱想到避熱,由冰雪進而擴展到神仙所居的昆侖、蓬萊等現實與傳說中的清涼世界。“昆侖”是中國西部的高山,上有終年不化的積雪;“蓬萊”是古代傳說中渤海三座神山之一。這些,都是詩人心目中無暑旱酷熱之苦的清涼世界。如此的清涼世界,對飽嘗暑旱酷熱之苦的詩人產生的吸引力可想而知。現實中既然沒有可以躲避的清涼世界,詩人的思緒便飛向了虛幻的神仙世界。他想到神仙居住的昆侖山頂常年有雪,那海上仙山蓬萊島,四季清涼。
? ? ? ? 末尾兩句,氣魄宏偉,直抒胸臆,既盡情抒發了愿與天下人共苦難的豪情,又顯示了詩人博大胸襟以及睥睨天下的壯志豪情。盡管昆侖有積雪,蓬萊常遺寒,詩人也不忍心舍棄天下,獨自一人前往。
? ? ? ? 全詩想像馳騁而不怪譎,既有豐富的浪漫主義色彩,又有強烈的濟世拯民的現實主義思想。劉克莊評此詩:“骨氣老蒼,識度高遠。”
? ? ? ? 【名句品讀】“清風無力屠得熱,落日著翅飛上山”:清風沒有力量驅趕暑天的炎熱,那西墜的太陽,仿佛生了翅膀,飛旋在山頭,不肯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