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走了,是不是就沒人來看我了。”
——何玉珍
8月15日上午,我從WYN的推送中第一次知道了《二十二》這部電影,本來擔心在家鄉小城不會有排片,查了一下,15號沒有,16號有兩場,約了好友,三個人,一塊看了這場記錄電影。99分鐘時長的電影,開場一分鐘后還有一個年輕姑娘拉著奶奶(姥姥)進來坐下,抱著可能會包場的心態來,《二十二》上座率可以說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中場1人離場上廁所后返回,4-5人在影片后半段離場;片尾曲響起,屏幕出現眾籌名單等信息時,后排有一人在說,“怎么還不亮燈,終于結束了,要把這個看完才亮燈嗎,坐的腰疼死了”。
這是我第一次觀看 “慰安婦”題材的電影,也第一次知道,所謂“慰安婦”只不過是戰時日本方面的稱呼,就像影片中所說,她們,只能說是“被迫充當‘慰安婦’的受害者”。她們當時的年齡,正是如白桔梗花般青蔥美麗啊,戰時受到的苦楚,數十年來忍受的孤獨,除了她們自己,沒有人能真正懂得。
本以為會很壓抑的電影,導演郭柯的鏡頭下緩緩流淌的,卻只是奶奶們生活現狀,平靜而溫柔,透過熒幕看到的,沒有仇恨,沒有過多的悲傷和眼淚,更多的是奶奶們可愛的笑容,她們很可愛,就像你的鄰居,你身邊的奶奶一樣,沒有什么不同。
不同于獲得第三屆鳳凰紀錄片大獎、在國內外拿了不少獎、被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永久館藏、都沒有獲得在中國大熒幕上映的資格的《三十二》,這是首部獲得公映許可“慰安婦”生活現狀記錄電影。它是在一位花光積蓄也要拍的導演的努力,不少明星名人出錢出力宣傳,32099名網友參與眾籌才得以面世的。真的是這樣,再不上映,就來不及了,幸存數字從20萬,變成32,變成22,到《二十二》全國公映,變成——8。
作為二戰受害最大國,如今又多少人真正知道并了解這段歷史,又有多少人知道被迫充當“慰安婦”的受害者奶奶們的現狀。經常會有人在一些特殊的日子會把老人們拉到聚光燈下,反復揭開傷口,或者拍些“血腥有說頭”的作品。在上海虹口那所慰安所舊址被拆除時,那位文物遺址史料館館長說的是,“妓院對學生的教育作用不好”。在我們的歷史教材上,也沒有對慰安婦問題有過系統介紹。
這樣的歷史,會對中國孩子的性格和心理造成所謂的影響嗎?
“可那些漫長歲月的痛苦,從來都不該成為你我餐桌的八卦下酒菜,也不應該被當做瘟疫一樣避之不及。”
——陳香香 Vista看天下
導演郭柯說,他曾經赴韓國參加了他們的周三集會,民眾自發聚集在日本駐韓國使館,敦促日政府就慰安婦問題道歉,這其中,有很多韓國中小學生自發參加。
從《三十二》到《二十二》。
趕在零之前,讓我們直面苦痛歷史。
“這世界真好,吃野東西也要留著這條命來看。”
——韋紹蘭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