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買電腦發生了一個有意思的小插曲,以此為契機,反思當我們計劃執行時候,原計劃執行不下去了,該怎么辦。
1.事件重現
昨天去買電腦,在這之前,我已經通過網絡評價和朋友推薦,鎖定了A和低配B兩款,并且糾結了兩周。最后因為品牌原因,放棄A。昨天下定決心去買低配B。到了店里,發現低配B已經停產,只有高配B,價格比預算超出了50%。
怎么辦?
買A?買高配B?
結果是,我買了之前根本沒有考慮過的C。
朋友調侃說,我真是風一樣的女紙,研究半月,說變就變。
之所以會反思這個事情,因為我是計劃性和執行能力都極強的人。臨時改變選擇,根本不像是我做出來的事兒。這樣的決策,是如何做出來的?
2.理性還是非理性?
將買電腦的事情進行抽象化處理,提取里面的行為模式,就是一個原計劃執行受阻的問題。以上過程可以概括成:
前期規劃--執行遇到障礙--重新選擇--做決定。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景。原計劃涉及得很好,自己投入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可到執行層,發現壞了,完全執行不下去,需要徹底變更。這時候有可能還有新的選項蹦出來。該怎么選擇呢?如何判斷?
一般遇到選擇困難的情況,通常,備選答案都不盡完美。各有各的缺陷。
比如買A,品牌問題,直接PASS。買低配B原計劃無法執行。
新選項,高配B和C,兩個都不完美。前者預算超出太多,之后經濟壓力會比較大;后者是新的系列,并不了解,系列的定位檔次要低一些,也沒做過前期對比。
這時候就涉及一個權衡的問題。各有所長,各有缺陷,會讓人陷入選擇困難圈里。兩個優勢劣勢都很明顯的選擇,選哪個?
3.黃金圈法則
糾結于兩個選項中,讓我很焦慮。因為兩者都有明顯的優缺點,我又無力改變。像是無法調和的矛盾,不知道該如何解決,如何做出選擇。
昨天猶豫到底該買哪個的時候,我想到了黃金圈法則——從為什么開始。
是啊,我為什么要買電腦呢?
買電腦,因為我有需求,對電腦的性能、參數,我是有個人的期待的。我的目的是滿足自己的功能性需要,同時預算可接受。在這個角度上考慮,是以我個人為中心的,我是這個購物行為的主題,選擇哪個,是從我的需要和預算方面考量。
而我糾結于高配B和C這兩個選項,其實那時候我已經喪失掉主體性了。或者說是讓渡主體性,這時候,一切的判斷、思考,都是以電腦為中心。我是在努力對比他們兩個的好壞,試圖評出個高下,這時候,中心就是這兩個電腦,而不是我。我的想法、分析,都在圍著他們轉。
也就是說,計劃執行的過程中,忘掉了為什么開始。
4.買衣的一次類似體驗
這讓我想到了上次買衣服的過程。
試了一件衣服,我其實對衣服的顏色不是很滿意。店主不斷得試圖說服我,這個衣服的面料、價格、顏色選擇、設計,是多么多么完美。我聽得一頭霧水。店主在推銷衣服的時候,始終是以自己這邊為中心,以衣服為主體,不斷得講這件衣服有多好。我滿腦子都是問號,“你再好關我什么事兒?”
我承認你很好,可是我不喜歡。
所以其實店主就是弄錯了購買行為的主體性。誰是決策者,誰才是這個行為的主體。你想讓顧客出錢,就需要為顧客考慮,以顧客為主體,通過分析他的需求,來組織自己的語言。而不是一味的強調自己的產品有多好。這只會讓人覺得反感,“既然這么好,那你自己留著吧”。
5.最后
生活中很多書時候,尤其在和自我感比較好的人打交道的時候,常常會丟失主體性。讓對方牽著鼻子走,或者掉進自己設置的陷阱中去。苦苦得糾結在幾個選項中,不知道如何是好。
這時候,不妨跳出來,問問自己,為何要做這個選擇?我想要計劃執行下去的目的是什么?
我是為了在B、C兩個選項中評出最佳?
還是買一個適合自己的需求和預算的選擇?
遇到困惑,問問自己為什么出發。
主體性在自身,不忘初心。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