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樂之城》也已經上映了相當一段時間了。沒有選擇下載網絡資源搶先看,也沒有選擇去電影院看引進的正片,而是一直等到愛奇藝放出該電影,又等了好一陣子,才觀看了這部片子。
怎么說呢,其實沒有像之前影評里寫的那么悲觀。我看到的很正式的影評講,說這個片子模仿了大量歌舞電影的經典橋段,似乎是說它并沒有什么創意,且比不上它所模仿的那些舊作。這樣講,雖然真實,但是悲觀。《愛樂之城》這部匯集了文藝與商業模式,遵從了現代以及懷舊風格的作品,在它的中間部分已經對這樣的批評做出了辯駁:
主角與樂隊好友探討爵士樂,樂隊好友說道,當年創造爵士樂的人,都是有著革命精神的;而你(主角)想要復興這個音樂,卻一直傳統守舊,怎么能讓現代觀眾喜歡上爵士樂,怎么能說你是在拯救這個音樂呢。
同樣地道理,歌舞電影確實曾經輝煌,可是它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如果沒有創新要素,怎么能讓現代的看著各種動作打斗、電腦特效、科幻題材長大的觀眾,喜歡上這種只有人物、場景、生活劇情的歌舞電影呢?
另外,影評講《愛樂之城》模仿了大量經典橋段。這一點不假。可以識別出來的有:
《卡薩布拉卡》(Casablanca,1942)
《一個美國人在巴黎》(An American in Paris,1951)
《雨中曲》(Singin' in the Rain,1952)
《篷車隊》(The Band Wagon,1953)
《無因的反抗》(Rebel Without a Cause,1955)
《名揚四海》(Fame,1980)
然而我很認同喬布斯曾經引用的畢加索的那句名言:
Good artists copy; greats artist steal.
《愛樂之城》沒有“偷竊”,而只是“復制”。其實是導演達米恩·查澤雷(Damien Chazelle)向前輩電影的致敬。而這部電影的創新之處就在于,它將烏托邦式的幻想與真實世界面對的現實有機的結合起來,從而能夠打動很多有著相同經歷和幻想的觀眾們。
像開場的那段高速公路上的歌舞,直接打開了我大腦的通路。這樣不循常規、出乎意料的開場設定,就好比寫文章不寫開頭,直接講了個段子一樣。
而最后的那段催淚劇情,實在是讓我充滿聯想。
看到有網評將這段劇情與伍迪艾倫的《咖啡公社》做比較,我表示認同。從形式上看,確實都是幻想另外一種人生的可能。只不過,《咖啡公社》一如既往地伍迪艾倫風格,看這部電影就仿佛在看那個小老頭對著那個老打字機開始諷刺吐槽這個世界。所以《咖啡公社》即便是有幻想另一種可能的橋段,也讓人覺得這只是老頭子又吐槽而已。而《愛樂之城》的這個橋段,則是讓人感動流淚的。很多人都有“初戀情結”。都會去幻想,如果當初怎樣怎樣,如果當初沒有怎樣怎樣,現在我們會怎樣怎樣。這不禁讓我聯想起高曉松執導的《同桌的你》。那部片子最后不也是有幻想截婚的片段嗎?只不過《同桌的你》講的是校園生活,格局實在太小了。另外,很多人在大學沒談戀愛,很多人在大學專心學術,還有一些人大學期間就在各種實習,我不認為這群人能從一個講校園戀愛的青春片中得到共鳴。因此,《愛樂之城》之所以商業成功,就是因為它照顧了更廣泛的觀眾。而從內容方面講,它幫助很多人平緩了那個叫“初戀”的坎。
總之,我很喜歡《愛樂之城》這個電影。它讓我體會到那種跳出乏味的愉悅感。它讓我暫時逃離了現實的、理性的思考,進入一個幻想的世界(就像它的名字La La Land形容的那樣)。我也很為之感動,無論是情節,還是配樂,讓人心酸而又舒暢了。不過,我是不會再看第二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