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元宵,難得的沒有宵@禁,所以“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總是充滿了浪漫的色彩,流傳了一段又一段的佳話。可是再浪漫也是古人的,除了電視劇里滿屏的燈光流轉,男女主角的轉角遇到愛。對我們也并沒有多少實際的切身體會。
而現在的元宵節,在平時富足生活的掩映下,慢慢也只剩了一個節日的軀殼。
尤其是在繁華的都市里,或許會象征性地吃點湯團,或許會帶著孩子去廣場上買一盞電動的燈,放一盞孔明燈(現在城里應該都禁止放孔明燈了吧),來一點儀式感。
找不到“花市燈如晝”,也看不到“火樹銀花合”。
當然有些古城里可能還會有這些比較濃郁的氛圍。
最懷念的元宵當屬自己小時候的元宵。我們這兒元宵過十四,不過十五。我們也稱之“十四夜”。
每到“十四夜”,家家戶戶不管屋里有人沒人,都要燈火通明。而所有的人,尤其是小孩子都涌到了路上。因為這一天,每個小孩兒都有一個全手工的燈籠,最流行的就是可以拖在地上走動的兔子燈。
我有一個手很巧的阿太,這是作為小孩兒的我的驕傲。
我的阿太會用魚骨洗洗扎扎做魚骨鳥。會細細地片竹篾,扎架子,糊白紙,半天就做出一只風箏。我帶去學校參加放風箏比賽,分分鐘拔得頭籌。
阿太還會做很多小玩意兒,但是我最期待的,現在最懷念的還是“十四夜”拉出去的兔子燈。
這個工程算是比較大的,而且,阿太一做就是兩三只,所以,提早幾天,阿太就開始做準備工作。具體的過程已經不太清楚了,畢竟身為孩子總是沒有蹲在旁邊的耐心,只是一天幾次地鉆進來看看完成得怎么樣。隱約記得有時候我們會陪在阿太旁邊看他片竹篾。細細的一條一條,慢慢地從一只手鉆入,從另一只手鉆出。鉆出時,一條就變成了兩條,一條一條摞在一起。
等到下一次鉆進小屋看的時候,竹篾已經變出了一只小兔子的輪廓,扎在底座上,底座兩邊還有四個圓木片做輪子。底座中央還有一枚釘子,是用來安蠟燭的。
接下來就是最后的美化工作。給小兔子燈“穿”上一件晶瑩剔透的白衣服。有時候還會加點“流蘇”做裝飾。
等到“十四夜”那一天,拴上一根繩子,點上一根蠟燭。拖到大街上,你就是整條gai最靚的zai。
記得有一次,過于興奮的我拖著兔子燈在路上飛奔。那時候的路還不是光滑的水泥地。兔子燈隨著我在石子路上顛簸。突然后面一陣亮堂,轉身一看,傻了眼,原來是蠟燭顛掉下來點著了兔子燈。反應過來的我頓時哇哇大哭。
阿太滅掉了火,又幫我的兔子燈做了下“整容”。
看到又是一只美美的兔子燈,我的心情又從谷底觸底反彈。誰知好景不長,這一個晚上接二連三。等到第三次蠟燭倒后,我徹底地放棄了兔子。現在想來我是怎樣沒心沒肺地拽著兔子燈飛奔,才會讓蠟燭一次又一次地掉落下來。
又是怎樣的沒心沒肺,沒想到留存一盞兔子燈,讓現在的我看一看燈可以回憶起阿太還算年輕時,埋頭勞作的樣子。
長大一點后,不玩兔子燈了,喜歡跟著同學一人一個火把趕蝗蟲。
再長大一點,想玩兔子燈,可是再也沒有阿太了。那個陽光下帶著微笑,慢慢做著手里的活兒
我的元宵因為阿太而變得難忘,我又該怎樣為我的孩子創造她的記憶呢?
我希望等她長大的時候回想起來,童年里的那些節日也有著她獨特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