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簡書上的一篇文章,其中介紹到了一部電影《萬箭穿心》,由于它的題材與我看到的一些社會現象有些相似,以及故事的背景是在離我不遠的武漢,所以立馬把這部電影翻出來觀看。說真的,這部電影很接地氣,有點讓人難以接受又不得不承認它的真實。這部電影講述了一段失敗的婚姻之后,家庭的變故和不幸,導演并沒有在電影中對觀眾的思想做過多的牽引,每一個事件的發生都是耐人尋味的和值得反思的。
在這部電影當中,所有發生的這些不幸的事情,正如馬學武的廠長所說的:廠里那么多人在外鬼混,唯獨只有你被舉報到公安局。是的,這些事件放在90年代的任何一個普通家庭,都是再尋常不過的事情了,唯獨在馬學武家就是過不去那個坎兒,最后,影響的不僅僅是兩個大人的感情和生活,連小寶的一生也牽連其中,而這一個悲劇正是我觀影后最遺憾的地方。在我看來父母的婚姻關系,孩子是不應該牽扯進來的,更何況已經到了成年的階段。
在電影中,小寶從小就會察言觀色,一旦家中氣氛不對,他立馬會找一個借口拉走爸爸,避免爸媽繼續爭吵;或者直截了當的頂撞媽媽而維護爸爸。
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馬學武和李寶莉之間的不和睦,小寶在小小年紀就已經牽扯到這層關系當中了。以至于影響了小寶一生的身心發展,就如影片快要結束的時候李寶莉說的,是她的錯,小寶打小就沒有同齡人的天真和歡聲笑語,這樣的影響是多么的悲劇。而且,父母之間的關系存在問題也不是小孩子能夠解決的,畢竟在家庭關系中,父母的問題是成年人的矛盾造成的,未成年的孩子其實什么都做不了。
其次,孩子已經到了成年的階段,更不應該去干涉父母之間的關系。因為在成年之后,孩子是以一個成年人的角度去審視父母的關系,對父母的決定和行為更多的應該是理解,而不是去責備其中的一方,并讓其背負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債。在影片當中,從馬學武和李寶莉關系的破裂到馬學武的輕生,小寶一直對他媽媽李寶莉采取敵視的態度,即使他長大以后查明了爸爸的死因,他還是無法理解他的媽媽,李寶莉含辛茹苦的養育之恩,他不僅沒有任何的感激,反而最后冷漠的看著她離開。這是父母之間關系問題讓李寶莉背負了對兒子的親情債。
其實,小寶是沒有必要牽扯到父母的問題當中的,作為成年人,他應該理解他媽媽的苦和累,要感激媽媽對他的養育之恩,而不是以親情這種方式對媽媽進行道德綁架。馬學武的死是夫妻雙方共同問題造成的,并非是李寶莉一個人的責任,小寶不能因為李寶莉作為一個妻子和母親的責任,把所有的罪因歸結于李寶莉,以及李寶莉對他的付出視作理所當然。這樣的想法和行為,不管是對他自己、對李寶莉還是對整個家庭來說,都是不自由也不公平。家庭情感的維護并非一個人的責任,也不是某一個家庭成員的問題,成年之后的小寶應該客觀的看待父母之間的問題,而不是偏執一方的去干涉。
這個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普通家庭的普通問題,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也是司空見慣的,暫且不去追究問題的根源,但是不管怎么樣,孩子是不應該牽扯進父母之間的問題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