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群里曾經許諾過我的讀古文系列會寫到洛神賦。本著文債自負的的原則,雖然確實挺忙。但還是在這個五月里來寫一寫洛神賦吧。理論上來說,從小就在洛河之畔長大的我是最有可能見到洛神的人群之一。但是第一次讀洛神賦之后,還是無法把那些華麗 的近乎甜膩的文字與少時瘋跑的田野邊的那條被污染弄得漸趨深藍色的小河聯系在一起——雖然現在的洛浦公園已經號稱是亞洲第一長的公園。不過以上都是閑話,還是開始固定的套路吧。
二十四詩品之纖秾如下:
采采流水,蓬蓬遠春。窈窕深谷,時見美人。碧桃滿樹,風日水濱。
柳陰路曲,流鶯比鄰。乘之愈往,識之愈真。如將不盡,與古為新。
纖秾這個詞不太常用,用于意境描述并不太常見,大約也要宋以后了。然而用于人物描述卻是頗有淵源。纖細和豐腴是標準的解釋。而這個說法似乎也就出自于洛神賦中的“秾纖得衷,修短合度”。再說的淺白一點就是形容身材很好,該纖細的纖細,該豐腴的豐腴。再粗鄙一些用俺的洛陽方言來說就是“瘦要瘦的帶勁兒,胖要胖的滋膩兒”。
不過二十四詩品中的這四十八個字卻寫的相當有風致,宛如一次美好的出游經歷。采采流水、蓬蓬遠春是出行時間與背景。窈窕深谷是初見地點, 時現美人是發現目標;碧桃滿樹、豐日水濱和柳蔭路曲,流鶯比鄰是一路追隨而來景致。乘之愈往,識之愈真則是描述這一路追隨的心態。如將不盡,與古為新就很有可能是一種自我安慰的結局。能把一次春游看見美人之后,追隨著走了好遠卻沒有結果的經歷寫的如此有趣確實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那么問題來了,這個纖秾之意在這四十八字之中蘊含在哪里?呵呵,估計就是追隨的目標吧。
再來看看曹植的這篇千古纖秾之祖吧。
洛神賦的全文如下:
洛神賦
作者:曹植
黃初三年,余朝京師,還濟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其詞曰:
余從京域,言歸東藩,背伊闕 ,越轘轅,經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傾,車殆馬煩。爾乃稅駕乎蘅皋,秣駟乎芝田,容與乎陽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駭,忽焉思散。俯則未察,仰以殊觀。睹一麗人,于巖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爾有覿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艷也!”御者對曰:“臣聞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則君王所見,無乃是乎?其狀若何,臣愿聞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飖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秾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瓌姿艷逸,儀靜體閑。柔情綽態,媚于語言。奇服曠世,骨像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游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于山隅。于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蔭桂旗。攘皓腕于神滸兮,采湍瀨之玄芝。
余情悅其淑美兮,心振蕩而不怡。無良媒以接歡兮,托微波而通辭。愿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羌習禮而明詩。抗瓊珶以和予兮,指潛淵而為期。執眷眷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收和顏而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持。
于是洛靈感焉,徙倚彷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而未翔。踐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 爾乃眾靈雜遝,命儔嘯侶。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從南湘之二妃,攜漢濱之游女。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揚輕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佇。體迅飛鳧,飄忽若神。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動無常則,若危若安。進止難期,若往若還。轉眄流精,光潤玉顏。含辭未吐,氣若幽蘭。華容婀娜,令我忘餐。
于是屏翳收風,川后靜波。馮夷鳴鼓,女媧清歌。騰文魚以警乘,鳴玉鸞以偕逝。六龍儼其齊首,載云車之容裔。鯨鯢踴而夾轂,水禽翔而為衛。于是越北沚,過南岡,紆素領,回清陽,動朱唇以徐言,陳交接之大綱。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抗羅袂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悼良會之永絕兮,哀一逝而異鄉。無微情以效愛兮,獻江南之明珰。雖潛處于太陰,長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悵神宵而蔽光。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遺情想像,顧望懷愁。冀靈體之復形,御輕舟而上溯。浮長川而忘返,思綿綿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駕,吾將歸乎東路。攬騑轡以抗策,悵盤桓而不能去。
賦這種題材介于詩與文之間。不歌而誦謂之賦。而且賦的淵源是上溯屈原的騷體,在兩漢興盛的似乎是古賦或者大賦,到了曹植的三國兩晉,已經逐步趨向于駢賦。曹植的這篇洛神賦是很有些上承騷體的文風和意旨,借用美人香草來灌溉自己胸中的塊壘,同時又有兩漢大賦的鋪排華麗,最后還頗有些開啟了兩晉南北朝文人的駢賦的意思——四六駢文的順暢猶如完美的絲絹,讀起來的時候有忍不住從喉頭滑出的感覺。個人以為,其實明清之際為后人詬病的八股文其實也是這賦的變體傳承。儒林外史里馬二侉子教訓似乎也頗有道理——“八股這個東西做好了,要詩則詩,要賦則賦,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所以從這角度來說,賦其實是古代文人的文體基礎訓練,熟練掌握了這個基礎也就熟練掌握了漢語文字游戲的規則。
洛神賦的起初是交代時間背景,這種習慣似乎承繼自漢賦。哪怕是再虛幻的后續鋪排也得給他一個明確的源頭。黃初三年,也就是文帝曹丕繼位的第三年,被封為鄄城王的曹植黯然從京師回到封地的路上經過洛水。這是一個典型的失意者之路。類同于孔老夫子“禮失而求諸于野”的心態,奪位失意的曹植將求之不得的心情轉化到了這篇賦中。
“歸東藩,背伊闕 ,越轘轅,經通谷,陵景山”,伊闕不用說就是龍門,轘轅似乎應指轘轅關——洛陽八關之一太室和少室的交界,通谷也是古地名,洛陽城南五十里。也有說法,通谷就是大谷。伊闕、大谷、軒轅都是洛陽八關其中的名號。景山所指不詳,說法頗多,但是漢語大詞典的在偃師以南位置的說法卻也差不多。這十五個字是一份有意思的路線圖,歸東藩指的是曹植會封地的目標,伊闕、軒轅和通谷都是洛陽盆地東南出山的關隘,景山是路程中的景致;但是熟悉洛陽地理的我知道,洛水是東北向流入黃河。曹植的路線大約也只有在最初的一段是渡過了洛水,然后一直向南而去。也就是說曹植所說的“容與乎陽林,流眄乎洛川”其實是出發最初的一段,而并非是沿著洛水一路北上。。其后所謂看到美人而問隨行的場景也只是一段演繹。在實際的河山景色中虛構出了一個洛神宓妃,卻以華麗無倫、鋪排奢靡的文字盡其所能的描述了這個虛構的美女。這個看似有些中二的舉動似有深意。要知道,曹植不是豎子小兒,虛構一個美女而盡情夸耀對于他來講顯然幼稚中二;這個其中似乎有兩種可能的推測;一是中國傳統文人的美人香草情結,這是從屈原的騷體繼承下來的。所以當你看到一些文人騷客的歌頌美人的艷辭美句的時候,千萬不要覺得色迷迷的。這個有可能是文人表達忠君之情的一種方式。不過各位看官要是拿著五代詞人的花間集問我,我也勉強認,但要是有人拿《金瓶梅詞話》出來,我絕對是落荒而逃。第二個可能的原因就是這是一種隱瞞個人思想的手段。在后面寫思舊賦的時候我會拿出來細說。但是只要想一下曹植此時的處境就會明白。奪位失敗東歸封地,這個路上任何的明白的怨言都會被盯緊打小報告的。
真正的精彩從"余告之曰"開始,這個似乎是漢賦的一個通用套路,不管是司馬相如還是賈誼,甚至是后來洛陽紙貴的《三都賦》也都是這一個調調。以一人之言,極盡浮華奢靡、鋪排夸張之能事;把所屬的事物或者景象渲染的無與倫比。對于美人來說,這個就是文字版的美圖秀秀啊。不過細究起來,曹植這篇千古名賦還算是清新脫俗的,與那些妖艷的大路貨并不一樣。
首先余告之曰這一大段描寫,給后人留下了無數把妹的辭語利器不說。就這由外及內,從頭到腳,形而上學的這種全方位奉承的勁兒,就足以讓無數單身狗們努力認真的學上個幾年。起初由“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飖兮若流風之回雪。”開始。直接把洛神的美貌上升到了一個驚鴻與游龍的高度。直接點出了遠觀最令人心動的美人姿態,并以輕云閉月和流風回雪的意境比興。實在是出手驚人。接下來就是:“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遠景過渡到近景。畫面感十足。近景的描寫就是“秾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再其后從近景又過渡到特寫:”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瓌姿艷逸,儀靜體閑。柔情綽態,媚于語言“。最后回到中景,再描繪一下美人洛神的衣裝打扮和動作姿態——“奇服曠世,骨像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游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于山隅。于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蔭桂旗。攘皓腕于神滸兮,采湍瀨之玄芝”。這個套路都可以拿來作為拍美人的劇本了,這個畫面感鏡頭感好的演員可以直接作為表演腳本了。這其中描寫體態的纖秾合度、削肩素腰,描寫皮膚的芳澤無加、鉛華弗御,描寫面容的明眸善睞、環姿艷逸;都是后世形容美人的習慣性辭語。按照Github的說法,是被fork了無數次——這還是職業病,看不懂的直接忽略。
如果說前面還只是把妹時寫情書的辭典和奉承的詞庫,這后面的一段就是直接的搭訕指南了。“余情悅其淑美兮,心振蕩而不怡。無良媒以接歡兮,托微波而通辭。愿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羌習禮而明詩”。從自己的忐忑心情開始,在無良媒的條件下,托微波通辭——我非常懷疑這就是暗送秋波的最原始出處。然后表示誠意,拿出身邊的玉佩作為見面禮邀請,同時還要感慨美人的清高。這個套路既有面子又有里子,一個王公能這樣已經很有誠意了。在其后的美人洛神的反應也非常符合預期——“抗瓊珶以和予兮,指潛淵而為期“。美人已經拿著贈送的玉佩指水表達自己的期待……而在得到這種一般人都會歡欣無比的回答的時候還要矜持的”執眷眷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收和顏而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持”。即要警惕受騙上當,又要表達自己的誠意。我的推測,這也符合一般人搭訕的心理,美女欣然接受的時候估計都會回頭看看,想想搭訕指南的另一個分支防騙術,又不能漏出自己的這個權衡,所以假做矜持守禮。這種主動發起,在對方接受收后又欲拒還迎的心態確實也是足夠生動。
正常的流程搭訕成功之后,常會有些不可描述的情節。但是千古名賦洛神賦的這一大段描述卻又是金句迭出,清新脫俗。“徙倚彷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而未翔。踐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 爾乃眾靈雜遝,命儔嘯侶。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從南湘之二妃,攜漢濱之游女。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揚輕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佇。體迅飛鳧,飄忽若神。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動無常則,若危若安。進止難期,若往若還。轉眄流精,光潤玉顏。含辭未吐,氣若幽蘭。華容婀娜,令我忘餐。”這其中的描寫,頗有點現在的女明星視頻寫真的意思。在美麗的風景之中走幾步說幾句話,擺幾個姿勢。這其中凌波微步被金庸化用為逍遙派的無上輕功而為人所熟知。
再其后就是美女擺起了洛神的身份,全套儀仗盡出。華麗的拿著到手的禮物回鑾。我們貴為王公的曹大詩人也只能無奈的看著這個剛剛搭訕成功卻只是陪著演了一邊寫真的美女擺著神仙的架子離去。“于是屏翳收風,川后靜波。馮夷鳴鼓,女媧清歌。騰文魚以警乘,鳴玉鸞以偕逝。六龍儼其齊首,載云車之容裔。鯨鯢踴而夾轂,水禽翔而為衛。于是越北沚,過南岡,紆素領,回清陽,動朱唇以徐言,陳交接之大綱”。這個離別的場面描述的非常排場,但是結合前面的情景看起來卻轉變的詭異。大家不妨想想,如果你邂逅了一個美女,然后解下了隨身的名貴玉佩搭訕成功。對方也表示了相互傾慕。然后一起在洛水邊走了走,有了一個零距離欣賞美女的橋段。然后美女一轉身,一片MIB般的黑衣人和華麗的勞斯萊斯出現,美女拿著你的玉佩依依不舍的上車走人。郭老板的相聲里,這叫“夢中婚”吧,接下來就該是夢醒了發現自己坐在橋底下抱著討飯碗了……可是曹大詩人接下來的辭藻依然華麗無比:“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抗羅袂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悼良會之永絕兮,哀一逝而異鄉。無微情以效愛兮,獻江南之明珰。雖潛處于太陰,長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悵神宵而蔽光”。這個表現簡直比《羅馬假日》里的布萊德利還要矯情。
最后的一段:“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遺情想像,顧望懷愁。冀靈體之復形,御輕舟而上溯。浮長川而忘返,思綿綿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駕,吾將歸乎東路。攬騑轡以抗策,悵盤桓而不能去”。按照之前的推測,這個屬于曹大詩人在夢想照進現實之后的郁悶表現。而“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遺情想像,顧望懷愁”這四個動作幾乎可以原型還原到一個電影鏡頭里,沒錯,就是大話西游里那個好像一條狗的背影。
整篇洛神賦近千字,洋洋灑灑。和之前區區四十八個字的二十四詩品之纖秾比起來可以說是汪洋恣睢。但是從文人的意境來看,差可仿佛。纖秾的四十八個字幾乎就是洛神賦的一個中心概要縮寫。和洛神賦比起來,纖秾是文人用文字美圖秀秀加工過之后的壓縮版,洛神賦是高清原圖。所以說中國的傳統文人的審美觀基本上可以在這二者之間做一個大概的定義。古典美人的定義大約也就在其中。
關于洛神賦的來歷,最普遍的說法是洛神賦原名感甄賦,是曹植思念甄氏所作,文帝覺得不妥后改的名字為洛神賦。但是我個人的看法,曹植在黃初三年的時候,正是謹小慎微夾著尾巴做人的時節。這么明目張膽的思念大哥的亡妻不大可能。古文里,甄可為鄄的異體字,所以說東歸封地之時,作賦感懷一下自己的封地似乎是比較討喜的,也是容易被盯著自己的文帝所接受的。而文中的洛神美人,不可能是甄氏,倒是似乎有可能是之前被父親賜死的前妻崔氏。《三國志》裴松之注引《世語》曰:“植妻衣繡,太祖登臺見之,以違制令,還家賜死”。在此之后,曹植一直未在續弦。而這么看來,洛神賦就有了些十年生死兩茫茫的味道。
而我覺得最有可能的還是之前所說的以美人香草而比興自己的忠誠。以此忠誠之意借這篇千古名賦表達給自己的大哥文帝曹丕。以各類資料看,曹丕似乎并未領情,或者說也并未放心。從這種意義上講,這篇名賦其實是后來曹植七步詩的前奏。所以說真想成功騙過曹家的人,恐怕只有司馬家的兩次裝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