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發脾氣挑戰成人的權威時,成人要以平靜、堅定的態度來處理,因為平靜的情緒會感染孩子,幫助孩子從紊亂的情緒中,慢慢走出來。
孩子發脾氣是指孩子憤怒、挫折,沮喪時,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而以一種引人注意的方式,像尖叫、大哭、甚至打人或摔東西等行為,來表達自己的心情。
一、孩子發脾氣的原因
1、孩子的挫折忍受能力很低,情緒的反應超過了控制的范圍;
2、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好,無法完整表達自己身心需求和渴望,因此感到挫折;
3、用言語表達,仍然得不到關注;
4、受到忽略,而用發脾氣的方式表達。
最初,孩子發脾氣只是單純出于他不能控制的因素,像生理、心理情感的不能夠滿足,但慢慢的,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就越來越復雜,也可以解釋說,孩子為了要滿足內心的希望,而采用的一種方式或手段。
但孩子會用發脾氣的方式來作為一種手段,往往也是下面兩個原因形成:
第一、孩子的需求沒有得到成人的重視,因此發脾氣是對“愛”的一種抗爭;
第二、孩子意識到發脾氣能夠引起成人的注意,并且可以測試成人的反應,是獲取愿望最容易、最便捷的途徑。
二、如何處理孩子發脾氣
1.辨認壞脾氣:孩子發脾氣的原因有很多,如果孩子發脾氣是為了要控制別人,就要采用一些方法來教導孩子什么是可以接受和配合的,什么是不可以按照他的意思去做的;
2.告知界限和態度:成人要用平和、堅定和建議的語氣,告知孩子界限和方法,而不要用警告和威脅的語氣,以免激怒孩子。通過平和的告知,給予孩子限制和必須堅守的原則,并了解鬧情緒的后果,讓孩子能得到提醒式的回應。
3.不予理會:孩子有許多發脾氣的行為是屬于無理取鬧的,而且不肯溝通或接受安撫。這時,可以采取不予理會的方式,只要不超出安全的范圍或可能轉化為破壞性和攻擊性的行為時,暫時不理他,把門關上或走開,也是一種有效的處理方法。
4.暫停或暫時隔離:暫停或隔離的時間不能太長,同時要在問題發生時立刻行使,行使時成人要保持冷靜和堅定,并且告訴孩子要安靜下來才會理他,然后每隔數分鐘觀察一下。如果孩子的情緒或哭鬧有改進,要肯定或給予鼓勵:再過一分鐘,我相信你就會沒有聲音。
三、如何預防孩子發脾氣
制止孩子發脾氣不如預防孩子發脾氣,后者更加有效,而且能治本。
第一、改變環境
孩子的行為是與環境互動的產物,預防孩子發脾氣會比制止他發脾氣更容易些。因此,可借由環境的改變來預防孩子的行為。如家里不放糖比制止孩子吃糖更有效。
第二、事先給予限制和規范原則
在出門前或者到公共場所前,先告知孩子規范,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以增強孩子好的行為和動機;
第三、適度地滿足孩子需要
據科學研究發現,2-6歲喜歡發脾氣的孩子,有四分之一是因本能的不滿足,四分之一是要求成人給予注意。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成人要隨時注意滿足孩子的基本需求,可以預防他發脾氣。
第四、具體有效的要求
孩子和父母雙方的意見對立關系,最后會使孩子放棄堅持或父母放棄原則,這都不是好的結果。孩子不服從,常常與父母的要求方式有很大的關系。有效的要求孩子配合,應該要注意態度與語氣,尤其語氣更直接沖擊孩子的感受,所以,在要求孩子時,態度要平靜,用語要直接明確,不要啰嗦,同時一次只給一個指令,最重要的是發出指令后須靜待一兩分鐘,再看命令有沒有被執行。
第五、教導孩子抒發情緒
年幼的孩子情緒發展尚未成熟,在孩子低落、難過時,成人適當地引導幼兒抒發情緒,將負面情緒宣泄出去。
第六、改善教養和溝通方式
成人在孩子發脾氣時,也不能無原則地滿足孩子所有的要求,養成他索取“愿望”的方法。應當給予孩子正面的溝通。
以上的方法,成人要能夠經常練習,同時也讓孩子在正向和鼓勵的環境中,得到自信和適當的發展,進而培養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