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嘗試用代入的方式閱讀,探求作者的真實意圖——1945年,梭羅孤身一人在瓦爾登湖居住了兩年多的時間,自我供給,自我解讀,把人性從里往外翻了個遍——人心慌不擇路,都在爭當那個百里挑一有趣的靈魂,渴望無暇完美的好皮囊,他卻出離逃出了束縛,追求苦行僧式的自由;在每個人精致地拖著自己靈魂往塔尖追逐的時候,他反其道而行之,成為俗世生活的逆行者。
第一遍讀的時候,只是覺得每一字句帶著哲思的清醒,第二遍翻的時候,感受著越孤獨越清醒,越清醒越自由,越自由越沉淪,越沉淪越自由,閱讀完畢,竟然有種被洗滌般清澈明了,無比歡喜,這大概是為什么這本書一直備受歡迎的原因。
1.
一旦將深刻了,必將言及生死。“我生在何處,為何而生”里給出了一個及其標準的答案:如果這是一個好莊園,你去的次數越多,你就越喜歡。人生的莊園就僅此一個,無從舍棄也無從更換,唯有帶著喜愛而歡喜的心。讀海明威的《老人與海》重新撿起對命運的敬仰,人終歸于信仰而活,為淺顯而厚重的某種使命,靈魂的安頓是迫切的事情,所以,梭羅才會離開現實的生活,回歸一個人的簡單。
加繆說,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自殺。羅曼羅蘭也說,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卻依然熱愛生活的人們。好吧,大師們都立論準確,證據充分,可是,誰都沒有像梭羅那樣,在生活的現實中勇敢地邁出了一步,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混進人海,人聲鼎沸動不了心,因為內心的秩序感自帶底氣,而走進書店,卻不敢下手,生怕看似暢銷的書破壞了內心安寧。只是,這本書讓我撈著了“救贖”的感覺,孤獨是一劑量的清醒藥,重新審閱自己的一種方式。
2.
世界上沒有完全一樣的兩張樹葉,也沒有一個真正讀懂理解你的人,人,終歸是孤獨的。學會享受孤獨,并與之友好相處,多么值得書寫的命題。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可是我們卻習慣了依賴依靠乃至依附,靈魂寄托在另一個載體上。
孤獨,孤是王者,獨是獨一無二,獨一無二的王者必需永遠接受孤獨。盡情享受孤獨,孤獨不是孤立無援的尋找出口的慌亂,而是安靜平和下的圓融,是一種精神和文化的狀態,在生命的成長過程中,保持個體成長并具有自己價值理想的精神狀態。
猜想梵高也是這樣的一種情緒,他看到一只烏鴉偷食他都開心,這是多么簡單而樸素的人,卻受盡了各種心靈上的排擠和不能言說的苦痛。他說,夜已深了,我該上床安歇了,你你晚安,也祝你好運。只是,孤獨演變成為一種與這世間格格不入的懲罰。
人們忙碌著穿上一件一件的外衣,用名號、職務、職稱來命名自己,可是,貧瘠的靈魂才是最為苦惱的,哪里能夠孕育出強大的靈魂?
人不認識人,但是靈魂認識靈魂。
3.
書里里有大量的描寫,植物、四季以及湖邊的無邊無際的景觀,文字里我體驗到了一種無從言說的歡喜,若不是發自內心,這些情緒將無法表述,突然間深信:文字、繪畫、藝術僅僅表達幸福的一種方式,而不是全部。若你懂,無須借助語言、繪畫,變可以直到心里。
教小朋友描寫景觀,告訴他一定要寫自己親身經歷的,發自內心地認為寫的就是最美的這樣的一種態度才動筆,因為套路學學就會,但是內心歡喜愉悅是無法復制的,要把內心幸福愉快,再把這些情緒通過文字流淌出來,這才是打開寫作的正確方式。
那幸福是什么呢?幸福是一個個具體而微的事項,吃瓜有吃瓜的滿足,吃面有吃面的豪爽,而由這些細碎、簡單美好才能夠勾勒出一個完滿的幸福,而不是大而全滿足。
那有何而來呢?梭羅告訴了答案:來自對自我內心的審視,對自己喜怒哀樂的覺知,對自我價值的肯定,以及對簡單生活的向往。生活越簡單,內心越豐滿,而內心越不豐盛,生活才會繁雜。
幸福是一種心安理得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