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有一些獨特的體驗。比如當我聽到那些千篇一律的音樂的時候,我的腦袋后面的一根神經總是感覺很難受。而當我看到別人寫的無聊的文章的時候,我的胸口就開始忽冷忽熱,有些生氣了。這可能是因為我對于音樂完全是從欣賞者的角度來看的,而對于文章卻是以參與者的角度去看的。
? ? 之前不久,我想到自己的一些經歷。盡管我的記憶不好,但是我清楚的記得從小學三年級時候開始我們需要寫作文。而且要好七八百字。單時真的覺得很困難,但是心里面總是特別的嚴肅認真,總是寫了然后謄寫到作文本上。我覺得我對于作文的嚴肅認真是特別的。別的課程我感覺都是半玩半學的,但是作文我總是特別的緊張,因為感覺自己很沒有實力。而且事實證明我的感覺是對的。看到別人的文章寫的充滿修辭,很多成語,諺語,格言都加在上面。但是我好像都不太知道。修辭也不會用。說出來真的讓人很是失望。后來我靈機一動,在文章里面表達觀點的時候,也來“引用”。但是我“引用”的是我自己編的話。只需要在這些話的前面加上“一位偉人說過”就好了。我清楚的記得,每次考試作文我都玩我的這個小聰明,因為我沒有其他計謀可以實施了。那時候的心情我現在還可以立即重復,因為那種感覺負罪而且內心變得小心翼翼的心情已經經歷了太多次了。后來我覺得總是寫一位偉人讓看我作文的老師會覺得這是在忽悠。于是我就加上我知道的偉人的名字,后面的話我還是看著文章意思編著寫寫。偉人我也知道的不多,所以難免重復。我記得我用了很多次但丁和魯迅的名字。魯迅我還知道,但是但丁我真的一無所知,甚至覺得這就不像人名,只是因為好記又響亮。現在想想真的有趣。
? ? ?但那時我寫的文章,我現在看起來還是很滿意。因為盡管沒什么華麗的辭藻,但是在我的緩慢進行下,語句還是很通順的,關鍵感情也很真摯。思想深度也過得去。在我當前的寫作經歷中,我總是覺得角度有問題,所以很少寫。傅佩榮最近寫的《我的寫作經驗》一文中,他就說寫文章要先有自己的想法。然后希望這個想法能夠被大家聽得懂,最后就下筆輕盈了。我覺得事情也是這樣的。但是他講的比較簡單。而對于一般的文章當然只要這樣有個想法就好了。但是我覺得嚴肅的要求自己的話,文章下筆之前必須有較為清晰滿意的態度。比如我寫一個拾荒老人,我是被什么打動了,為什么要寫。那一刻的動情是真的,但是我們在寫之前必須要回憶并討論當時和現在的我是怎么想的,什么態度,角度來看待這個事情的。大部分人只是去表象的第一層,第二次看。很急忙的寫出來一些東西。沒有經過深思。經過反省。這樣是很壞的事情。我今天登新浪微博,看馬未都發一篇1322還是多少的數字,后面跟一個作文名。東西名字起的還有點噱頭,文章很短,事情也很有趣,但是完全不怎么想事情。不動他的腦子。我看了有點火還給他了一條評論。一看這樣的文章,就知道作者活的很平凡。實在沒有意思。
? ? ?你寫文章的動機是什么,能不能表達你所想要表達的。如果你說你就像表達我很有錢,那這樣的文章實在好寫。但是越復雜的感情,越深邃的思想,就越難在文章里表達,就越需要你想清楚。有時候難以表達只是因為你的思想沒有想清楚,或者你想清楚了,但是你覺得這樣的想法實在太平凡而沒有拿出來跟大家分享的必要。
? ? 現在看很多作家的文章,我逐漸知道了并不是文章最重要的不是辭藻,而是作者的個人情操。